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题所述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转型时期。面对严峻的升学、就业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化学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如果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疏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医学化的倾向,就会忽略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误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首先,学校这方面工作者大多为半路出家,专业性不是很强,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才能实现,而且心理课程只能解决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问题,很难能解决个性的或特殊性的问题。常常因措施不当以致公开结果,人为分类,结果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师的表率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教师完善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有理想,有抱负,对事业兢兢业业,刻苦认真。有正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行为等,体现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广博,思维敏捷,良好仪态,充沛精力,开朗性格,乐观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友善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课堂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2.2.1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强加给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无力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等古代的化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从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现代海洋开发到合理利用资源,从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人类环境的保护,从人的衣食住行到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适时产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展示学习化学的价值。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学好化学能够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意识,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2.2.2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无形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感的某种心理气氛和情景,是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产生“共振性”即整体倾向性的心理情绪。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多赏识,少责备,多表扬鼓励,树立每位学生的威信,宽容学生,善待他们的错误。一次测验中,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得很不好,该做的都没有写。在评讲试卷时,其中有一道比较难的习题让他讲解,结果讲的很好。我接着说:“试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这道题没有错的话不是更完美了吗?”这种心理的沟通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中获得知识[2]。例如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29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管理模式、心理氛围、课堂秩序、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初中化学课程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使其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适时渗透原则
化学课程中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自然、贴切,要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有机融合,顺其自然.
2.适度渗透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副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化学史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化学史材料,还应收集一些相关史料,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平台之一.
例如,在讲“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时,我除了向学生介绍道尔顿对化学的伟大贡献外,还向学生说明: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卓著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以他做气象观测记录一事为例,从21岁开始做气象观测以来,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天,他从未停止过气象记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顽强地记下了那天的气压和温度数据,在“微雨”两字的旁边,是一大片墨迹,说明此时的科学家已很难控制自己的行动了.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持之以恒.
(2)利用化学实验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丰富多彩的实验素材,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化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带领学生多做实验,而且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2.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心理压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隐性教育因素,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等前提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
3. 重视激励性评价,强化成功体验
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会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影响.成功后的喜悦、满足,就是学生产生自信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课堂提问、板演练习、实验操作、自主探究、作业讲评等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敏锐发现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意见或创意,给予学生坦诚的、真切的鼓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乐观倾向和自信自强等个性品质.
4. 重视差异,个别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学生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疏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可能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害羞、懒散、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够较好地保持平衡、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2个回答  2015-12-18
据充分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
刻不容缓。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
方式”的合格人才,
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
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要根据学生
生理、
心理发育的特点,
通过具体事例,
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的道理,
培养自信、
自省、
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
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
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
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
,
教师必须充分挖
掘教材
,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从“化学史的内涵教育”、
“化学实验的教学”、
“化
学家的道德风范教育”等方面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化学史的丰富内涵进行渗透教育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人类在反复修正、
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

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化学家
的艰苦工作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
1803

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学说,
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而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级实
验发现了电子,
大胆地向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的学说发起挑战,
提出了原子中还包含了更
小的粒子电子,进而于
1904
年提出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这是对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的一
种突破,
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911
年,
卢瑟福又根据—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有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认为原子中有一个坚实的原子核,
核外是空空荡荡的空间,
只有
几个微小的电子在运动,
这又是对汤姆生结构模型的突破。
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是
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伟人、大师;要有突破就必须有
创新,
一个重要概念的提出、确立或重大变化,一种新的有重大影响的方法的采用,一种重
要物质的结构的发现和确立,
一种有重大影响的新现象、
新规律的发展,
都是创造性思维的

2
结果。

2、“苯的结构”的教学中,可以给同学们讲解苯的结构发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已
测出了苯的分子式为
C
6
H
6

但与当时已知的一些链烃的性质又很难吻合,
苯的分子结构困扰
着化学界的一些有志之士。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致力于苯分子结构的研究,
正所谓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凯库勒在梦中悟出了苯环结构,他成功了,从而解决了苯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
这对芳香烃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当时他的同事们也学着他的样子,
躺在安乐椅上睡
起觉来,
期望也能从梦中捕捉到科学的灵感,
然而只有一个人睡着了,
可惜只梦见打牌输了。
这告诫人们,机械地模仿他人,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干,是不会成功的。而我们在学习中,也
应稳扎稳打,
脚踏实地。
每天祈祷自己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不经历
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无捷径,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

3、
讲授原子元素时
,
可以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描述
,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奥妙;
通过元素
发现的形成史,
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
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
如伟大的居里夫人发
现了钋元素献给了自己的祖国波兰,
她对铀的发现是在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的,
她对
约有四百吨铀沥青、
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
一点一点地测量,
才最终
提取出一克铀。
从而使学生理解到科学不仅是有趣的,
追求真理,
更要用辛勤的汗水乃至自
己的生命来实现它。
同时也告诉同学们要在挫折中悟挫折,
以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
有助于
学生学习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
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学会
大度达观,变通进取的为人处事之道。

4

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挖掘化学教材中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
制火药、
烧瓷器等发明很早,
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
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介绍拉瓦锡、道尔顿、阿佛加德罗、门捷列夫的化学
史实外,
还要适时补充侯德榜、
唐敖庆等中国化学家的辉煌业绩和奋斗精神。
在教学时不仅
要讲其本身,而且要讲其发明、发现、创造的主体过程。
"
主体
"
就是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发
明家等;
"
过程
"
就是知识的创造的具体经过。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
更对知识的
创造者有了全面的了解,
对其思想品德、
人格、学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从中受到感染和影
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顽强的钻研精神,激发学生崇高的理想动机。
二、结合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本

身有很大的魅力,
学生都想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
但是当他们在实验中遇到困难,
如实验的
失败与意外,或者对实验危险的惧怕,或是担心有毒药品要影响健康时,就不愿做实验,甚
至不敢进实验室。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更
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善于把有趣的实验
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兴趣发生知识性迁移,
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
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

1、
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达到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
而且还可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
想道德教育。
如:
严格执行并遵守实验室守则,
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
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手脑并用、
大胆创新,
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大
第3个回答  2015-12-30
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到反应在生活方面的应用,同时也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化学的方便与危险性。教导学生要按照规范使用与存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关心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