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功绩

曹操的军事方面的功绩

曹操最大的功绩是:

1、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战乱,对人民贡献很大;

2、恢复了生产:屯田制啦,安抚流民啦;

3、另外对待外族:平三郡乌桓,分制南匈奴;

4、对人才选用上:大力压制豪门贵族,启用大量寒门人才。

一、曹操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2、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4、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5、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二、史书评价

1、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57] 

2、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三、其他成就

1、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2、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3、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4、《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

5、《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6、《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

7、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8、《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9、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10、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

11、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2、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

13、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14、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

15、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仅仅是这个提问,就是对曹操的极大肯定。
有史可查的,记载了曹操31次战役,大多获得胜利。一些失败的战役,客观原因很多,诸如荥之战,这是曹操第一次作战,而且兵少,没有经验。再如,赤壁之战,这个战役的客观原因就太多了。

曹操是一个是所公认的军事家。自幼“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鞍马劳顿,戎马一生,御军三十多年。既能敢于用险,又能根据战术需要,从容布阵。他的军事著作《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见解独特,又能结合实际。
在下认为,曹操是光武之后到李世民之间接近600年时间内最优秀的军事家。诸如,高欢,刘裕只能算杰出的军事将领。曹操的军事才能、指挥才能和统帅才能可以和刘秀比肩的。比起年轻时候的李世民,也只能说各有特长。

曹操平东南吕布、袁术的时候,采用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术,体现到战斗上,曹操引水灌城,围攻吕布,擒杀之。这个和王翦灭魏有相似的地方。
曹操在官渡大战中,临危不乱,在得到机会之后,敢于用险,亲自率军焚烧了袁绍的乌巢,而在之前,又以600虎豹骑斩杀了文丑本人及其数千军队。曹操又展现了自己勇猛、果断的一面。
赤壁战败后,曹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自我批评,其治国才能和驾驭部下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后面的苻坚、完颜亮等人。曹操在平马韩、张鲁等割据的时候,采取了“假途灭虢”“离间”等计谋,展现了曹操高人一筹的智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24
曹操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书写了我国历史上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为其后来结束北方的群雄割据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利于人民的融合.

当然了曹操别的方面也不错的,比如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3个回答  2012-06-11
他的功绩是我们不能够说的玩的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所以才有了我们的中华的统一的确他没有统一中国但是是他的大将啊!
第4个回答  2009-10-23
横扫了北方的势力,让北中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加快了时代的统一,这是曹操不可抹杀的丰功伟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