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 该怎么理解?

vekogz - 编修 十三级
你说 业力 有善恶之分?
那什么是“善”业力 什么是“恶”业力

第一篇 空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於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淫;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瞋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於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於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霑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於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於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麼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著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阳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阴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咸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於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裏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著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裏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裏,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裏,它不会减少。由於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於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
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3.业是前途光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9
末学的粗浅理解,事情在做,称之为事,事情做完了,称之为业。业所产生的影响,即业的影响力,称之为业力。

【业力】

(术语)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业力】

业是造作、行为的意思,此造作、行为的‘余势’对未来的影响,称为业力。业又有善、恶之分,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之果的力用,亦是业力的证明。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故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
善恶业,从最根本分,与真如本性相应的,就是善的,与真如本性相违背的,就是恶的。

然而我们还是凡夫,都还没恢复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自己上面说的根本绝对的标准,就很虚无了,所以有相对的标准。

例如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不伤害、恼害众生)、不盗(不众生占便宜)、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以恶心骗人)、不饮酒(酒能乱性,不喝酒是为了保持理智,不犯上面那四条)。

十善:不杀(不伤害、恼害众生),不盗(不众生占便宜),不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恶口(不会说话粗鲁令人不快)、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妄语(不以恶心骗人)、不贪(不贪婪)、不嗔(不生气)、不痴(不愚痴,能分是非、辨黑白)。

与五戒十善相应的就是善,与五戒十善相违背的,就是恶。

这个是大分,细分还有很多相关的资料,《了凡四训》里面有说,也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个资料。

++++++++++++++++++++++++++++++++++++++++++++++++++++++++
佛家有本基础的课程《十善业道经》,就把人的造作,归纳出十种善业,叙述得相当具体。

同时也相当深入浅出,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第2个回答  2009-10-10
业力,一般是指你前世所欠的债或所结的缘。业力,也叫“生命的万有引力”。

人生是生命在人间的一次短暂旅行,生命之所以来人间,是由每个个体生命的万有引力决定的,这个引力主要的,对大众而言,是由债务构成的,对特殊人物而言,是由使命决定的。人,一旦还清了人间的债务,并且按照上帝的意愿法性法自然而生活,就可以奠定去天国——千年界、或万年界、或极乐界去享受生命长久乐趣的基础。
第3个回答  2009-10-11
根据上座部佛教,在生死轮回中,业力就好比大树的种子,遇到适合的阳光雨露就会生长成为大树。

比如善业,将来机缘成熟,则会带来善的果报。而恶业,则会带来恶的果报。

就如佛陀在《巴利三藏》《小业分别经》所讲:
世尊如是说:

“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杀生,残酷,手常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短命。年轻人,这就是导致短命之道,即:杀生,残酷,手常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

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舍杀生,离杀生,放弃棍棒,放弃刀枪,有惭耻,同情、怜悯一切众生类而住。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长寿。年轻人,这就是导致长寿之道,即:舍杀生,离杀生,放弃棍棒,放弃刀枪,有惭耻,同情、怜悯一切众生类而住。

291.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多病。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多病之道,即: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

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健康。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健康之道,即:不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恼害诸有情。
第4个回答  2009-10-13
我记得有法师讲过:业力不分善恶,但是分好坏,业力会招致好的结果和不好的结果,比如你打人,就可能会被报复,这是不好的结果,是你不喜欢的

网上有标准说法,呵呵~~~~

我觉得可以大致这样理解:你的心念、你的行为所产生的驱动力,即业力
————————
还有,回楼上的朋友,我愚见,世间一切大概都是真如本性的显现,那么自然都是与真如本性一致的。那么既然如此,那么就无所谓与真如本性相应即是善业,与真如本性不一致即是恶业的说法了吧?

所谓善、恶亦是人的分别观念,甚至也有说法,明时菩提,暗时痴。但是明与暗都是真如的无致无别的显现吧?佛法所说的善是能够将人导向解脱的正善,而不一定是人间所说的善良。即便内容相同,可其实质恐怕不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