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空有什麽关系?

心和空有什麽关系?

求教空性与菩提心的关系?

答:空性与菩提心是大乘法藏中最殊胜的修法,若能圆满修持,则定能迅速成佛。那么,此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暂时与究竟两个侧面来观察。

1、从暂时来讲,可以将二者理解为由此生彼、相互资助的关系。

大乘行人在刚入道时,苏醒种性的方式有两种:首先苏醒法身种性和首先苏醒色身种性。益西彭措堪布在《入中论·日光疏》中说:“概括来说,在大乘中有主依大悲等方便来苏醒色身种性与依空性智慧来苏醒法身种性两种。前者是往昔生中长时侧重修习大悲心,今世则以此深厚的习气来苏醒大乘种性。”

(1)若是首先苏醒法身种性者,因为他自己已通达万法皆空,而众生仍旧茫然不觉,于实执状态中无益漂流,如是油然生起欲拯救众生的大悲菩提心;

(2)若是首先苏醒色身种性的菩萨,则是因为不堪忍受众生的痛苦而引发欲将他们安置在佛地的菩提心,之后,通过观察了知空性是清净二障、圆满资粮的主因,因此而进求空性正见。如是可知,前者是由空性而生起菩提心,后者是菩提心而生起空正见。

全知麦彭仁波切于《中观庄严论·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中说:“如本论《自释》中云:‘先觅真实智,了达胜义已,于劣见罩世,生起悲心后,成利众勇士,精通菩提心,智悲作严饰,真持能仁行’。意思是说,首先抉择真如再依此引发大悲心,趋入圆满菩提。此释又云:‘随从真信心,发圆菩提心,奉行能仁行,彼勤觅真智。’按此处所说,先以悲心引发而发菩提心,再寻觅希求菩提不可或缺的真如本性。趋入菩提的途径有以上两种。”

在趋入正道后,无论自心先苏醒哪种种性,都是以二者双运的方式来修持,这就是所谓的“方便、智慧双运”的道理。其中,主要通过方便大悲来圆满福德资粮,而以空性来圆满智慧资粮,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日光疏》云:“在前行中虽有侧重悲智的反体不同或轮番等修法,然一旦趋入真实正道后,则智悲双运一味而修。”格鲁派大德札嘎仁波切在《山法宝鬘论》中说:“只有空性大悲并行不悖,才可称得上是空性大悲藏,仅仅具备证悟空性的智慧也无法成就佛果,而单单依靠大悲世俗菩提心也无法成佛,这就是要想成佛方便智慧必须圆融无碍,互不脱离的意义所在。如经中云:‘脱离方便之智慧乃束缚,脱离智慧之方便亦是束缚。’要想成佛,空性大悲菩提心二者必须兼而有之,相互圆融。”

2、从究竟上来讲,二者是一体的关系,菩萨超越凡夫地到达见道之时,现证空性,生起胜义菩提心。此时,空性、菩提心已一味一体。《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中说:“如此的世俗菩提心对于真正证悟胜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来说始终不会分离而生起。如果无误地见到了万法的实相,则由于远离作意自利之垢,因此为一切不知实相的愚昧众生而希求获得现前实相之佛果的意乐永远也不可能退转。抉择胜义中世俗与胜义这两种菩提心本体无合无离而住是在密宗诸续部中出现的。由此可知,空性与大悲双运即已究竟经行地道,获证自利之法身、他利之色身二身双运果位,乃至虚空际事业不间断,而在无有勤作之中犹如摩尼宝珠或如意树般赐予一切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如意所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