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作业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 ),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 “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评述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哲学观点。

2、宗法制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 D ),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 “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评述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哲学观点。

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哲学观点。所谓“天人交相胜”,就是肯定天与人都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但是天与人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所谓天人“还相用”,就是指天人能够相互作用。这一理论观点,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人生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国天人之际的哲学问题上作出了很大贡献。

2、宗法制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a、“人道亲亲”(亲爱自己的亲属)的人伦关系。“人道亲亲”指的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个人的权力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就是所谓“人道亲亲”。

b、家族本位。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在宗族内,每一个人都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起码要和上下两代人发生关系,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仰赖家庭的共同财产生活,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因此,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法制”在这样的系统之内没有用武之地。

c、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其作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强调从个人修身开始,由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最终到天下国家秩序的稳定它以个人的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实行道德为核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

d、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在组织结构方面,“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这种模式,形成了忠孝两全的政治伦理和传统,宣扬孝悌为“忠”之本,忠是孝的极致。当然这种学说也形成了中国古代重道德、轻法律的局面,往往以德代法,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影响了法律的效力。

e、专制主义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在心理文化上普遍认同整体利益和集体原则,因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产生的源泉;另方面也培植和强化了国人迷信权利、服从权威的官本位心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2-02
哪位高人来指点下选择题答案对不哦?对的话我就抄了哈...
第3个回答  2009-11-29
1a2b3b4a5c6c7b8a9a10b11b12c13a14c15a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