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

原文选段: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释义: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扩展资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句话不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

我认为第一个就是你认为这个东西它有难度,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很难完成,这个时候,出于对事情本身的考虑,以及自己能力的考虑,你不想要做。

我认为第二个就是这个事情,它本身已经无利于维护你自身的利益。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利于自己利益完成的时候,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拒绝的。毕竟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的本性其实是自私的,当这件事情完成之后,他并不能够给你带来利益,或者是损害你自身利益的话,其实你本身也不愿意去做。

告知真相,尊重选择

另外的话,其实当我们考虑对方需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可能出于一种对于对方的关心,但是其实我们从某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尊重对方的独立性,以他个人的社会身份。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将事情的原委告诉对方,然后让对方做选择,这才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但是在这个主观条件里面,是我们不想要的时候,就没有施加给别人,也就是说我自认为我不想要的东西,他也不想要。这个东西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主观性。同时没有给予对方一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7

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拼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造句: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不该让别人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

    做人就应该存有宽容之心,也难怪孔子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种视人生如流水、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经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生充满无奈,懂得选择与拒绝也是一种智慧,愿笑口常开,春风伊面!

    “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君子不为已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况且人命关天,小居士不可轻视人命!

    修身养气以德服人,身体力行以正服人,严行律心以信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用心以诚服人,文辞含蓄以善服人,明理笃行以理服人,人人学之。

    小姑父要是在街上多看一眼美女,都会被你抓破脸回家,小姑姑,这做人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13

出自《论语》。意思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第4个回答  2021-04-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为“非其所欲,勿施于人”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同质性和差异性这两个方面。就同质性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确的。如老师不愿意挨批评,学生同样也不愿意挨批评。所以老师要多做引导性的鼓励,少做压制性的批评。就差异性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问题的。以饮食为例,有人怕辣,有人吃辣。老师做事多从功利性、目的性出发,学生做事多从兴趣性出发。孩子是当下感最强的人,他们只在乎当下的喜悦和满足,不理解什么“远大理想”。
庄子是最清楚这一点的人,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所以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防止出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傻事。
就在我以为弄清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之后,却从《管子·小问》中看到了“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一句。这一句就全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