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如题所述

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
1. **孕育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追溯到古代,如西汉的贾谊记载了周成王的母亲如何重视胎教,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教子篇,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国外则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的教育思想。
2. **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捷克教育家夸美奴斯、英国洛克、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提出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等教育观点。我国明代王守仁提出教学应注重儿童兴趣,王廷相认为及早施教、吕得胜主张教育儿童要是适合的方法。
3. **初创阶段**: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开始创立学前教育学,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阶段。
4. **发展阶段**: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的转变。特别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的颁布,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此外,学前教育制度在70年变迁中历经确立与初步发展期(1949—1977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快速发展期(1978—2009年)、多措并举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制度将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程、加强学前信息化教育、秉持学前教育公平理念、遵循幼儿本位价值取向,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1-29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中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这时候幼儿教育就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完全模仿国外。从1903年到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模仿日本。1904年1月13日,我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要内容均参照日本1899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设备规程》。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则》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绘画手工、音乐、计算六个科目,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科目和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3.六七十年代:遭遇严重挫折。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教育发展基本停滞不前,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受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空白期。

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1976年以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经过10年的动荡,从1976年开始,6年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从苏式模式向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特别是1981年颁布的《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促进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逐渐引入中国,尤其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