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美术出版社蓝色暑假高二语文专题三答案

求蓝色暑假高二语文专题三答案~网上查到的都不对~~~

语文 古诗词欣赏(答案!!)分享
作者:柒筱瑾 已被分享92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一)
1.《流莺》李商隐
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写流莺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
2.浣溪纱
上阒刻画思人形象,主要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以凄凉的“西风”、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等悲伤的景物(写出任三种则可),奠定一种 感伤的基调,渲染(烘托)怀念之苦。
3.山园小梅
(1).“独”是一个、单独的意思,写出了百花凋谢,一梅傲放的情景,同时引出下句“占尽...小园”,“尽”是独的具体表现和进一步发挥。
(2).通过对梅的描写 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4.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道道地地、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渔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但他用 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胡乱地喝了个醉,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5.塞下曲
刻画了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
1.小园
(1)“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似乎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 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 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四周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2.浣溪沙
(1).“出”字。“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 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①“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②“拍”字写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的景象。
3.题访戴图
(1).王徽之受景物的感发,动了访友的念头,“剡中雪月并明时”既有画意,更具诗情,作者将王徽之置于雪月并明的剡溪之上,更显出他洒脱高远的风姿。
(2).“兴发”而往,含有会友的意念,难以全神贯注静赏雪月,待打消访戴的念头“回船去”,诗人才能凝神揽胜。“兴尽”是访戴之兴尽,而赏景之兴转浓,访戴而不见戴的 事不挂心头,才能真正领悟到山阴山水的奇妙。
4.如梦令
“瘦”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 画。
5.诉衷情
水树乱莺啼”中的“乱”字很有力量。由此可以想见,一个缁衣白足的诗僧,徜徉湖边山脚的花径上,周围是缤纷的花雨,耳边是纷乱的茑声,组成一幅惬意的游春图景,作者 将春色之丽写得荡人心魂,美不胜收。
(三)
1.听流人水调子
①实写景物,描绘出层层山岭雨雾迷蒙的视觉形象;②虚写音乐,以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音乐复叠、繁促的听觉形象。
2.馀干旅舍 宿洞霄宫
(1)第一首诗歌景物基调凄清冷寂。作者通过霜叶、孤城、独鸟等意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描写了一幅萧条冷落的秋景图。第二首诗歌景物基调鲜艳绚丽。作者通过碧涧、 红叶、青林、白云,写出了秋山的无限生机,勾画了一幅明丽纯净的秋景图。
(2)两首诗歌结尾都采用疑问的形式,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第一首用捣衣声以动衬静,真切感人地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苦,那凄清的乡愁,那缠绵的苦情弥漫天地 间,拂之不去,剪之不断。第二首结尾是作者的想象:雨打芭蕉的声音,谁能在枕上听到呢?这就留下了悬念,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3.黄 州
借景抒情。“涛声不断”,似表英雄无尽之恨,“天地无私”,不因为人有未竟的事业而让时间停留。表达了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4.谒金门
(1).比喻。描写战争中家园破败的景象。
(2).对比。将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与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
5.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1).承上启下,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2).虚实结合 (或对比,寓情于景) 示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 凄凉景象,以虚衬实 ,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
语文 古诗词 剩下的分享
作者:柒筱瑾 已被分享111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四)
1.观雨
(1).“通”和“送”。这两字逼真地描摹了诗人所见的闻的景象与声势:前江的水气与后岭的阴云相互通连,浑为一体;万道沟壑、千顷林木传送来隆隆雷声。
(2).杜诗反映了战乱给自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希望尽快平定叛乱,然后濯甲洗兵,置于不用的愿望。陈诗则写的是:如果此雨能洗刷甲兵,助宋军作战,那么即使房屋渗漏,漉漉满地,也在所不惜。诗人因雨寄怀,表达了他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别滁
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3.送裴侍御归上都
同意这种看法。“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写裴侍御人还没走,离魂已先到长安。表现了裴侍御归心似箭的心情。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景中寓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
(2).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5.题乌江亭
(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角度,第三首是从节操或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①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②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③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高考衔接集训
1.次石湖书扇韵
(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或,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喜外弟卢纶见宿
(1).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感情。
(2).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3.
(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树木遮蔽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 的怅惘意绪。
(2).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点出“春去也”的无奈,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 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4.【折桂令】问秦淮
(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5.满江红
(1).想当年,到而今。 借贷
(2).铁骑满郊畿,士兵“高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中欧后再登 黄鹤楼的舒畅之情。
6.小重山·端午
(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 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7.春风
(1).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交融,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2).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 被占的愤恨之情。
(3).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到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 地的感到。含蓄的语言,蕴藏 着诗人克复国土 的理想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9
是不是这个

基础集训

1.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
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
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
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2.(1)绦 镟
(2)①形象生动,寓意深远,②托物言志,卒章显志,③借用
比拟,描写传神,用词巧妙,抒发了诗人疾恶如仇的激情
和凌云的壮志。
3.(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
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
,情感真挚。
(2)王诗:欢悦,白诗:惊喜。
4. 上片妙笔描绘荷叶之芳姿,富有情趣。重点写荷叶之形
,开头三句写开放的荷亭亭玉立向远处铺展的情景。“犹
有遗簪”三句写刚出水面之嫩叶卷曲未伸展的情景,上下
兼顾。“鸳鸯密语”以下写荷叶给自然界带来的欢欣及对
荷叶的怜惜之情。

1.“屠”拟人的手法,把“热”人格化,不但突出了暑热
,而且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情感。“着翅”想像的
手法,以落日穿上翅膀飞上山来反映暑热,生动形象,增
强表达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2.“空”,“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寂静的凉秋之夜,空
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的画面,词句是想象出来的,使
眼前景和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和所怀之人两地相
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3.“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
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
,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4.(1) 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
: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
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
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和风。
(2)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
了起来,化静为动。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
生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

1.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
园更加萧条。
2. ①以动衬静,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
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
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
界之幽。②情景交融,从“惟有”“好音”可以看出,诗
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1) 对比。将芍药与牡丹对比,两者的遭遇悬殊,牡丹
在中原沦陷区的洛阳,无人欣赏;芍药在南宋境内的扬州
,为万人所欣赏。
(2)借物抒情,将人的愁思和花的命运完全融合在一起,含
蓄地劝诫人们:不要再提中原旧事,多说无用,只会让牡
丹多一层愁意。这里的“花”,既是牡丹,又是遗民的形
象,作者说“怕花愁”,其实是说自己心中为中原未能恢
复而忧愁。
4.拟人,把山拟人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山的有情,反衬
人的无情,郡城周遭,有家已不能归,有国已不能奔,因
而绝望的痛切与郁积的愤激交织在一起,怎不叫人肝肠摧
折。

1. (1) ①指自然的风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
有风,料峭刺骨。②更主要的是指社会的风寒——金兵南
侵,朝廷风雨飘摇。这尤令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作者难
以忍受!
(2) 通过描写海棠“不惜”污损“胭脂色”,傲然“独
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细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
艳绝伦的姿容,表现了海棠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
俗精神。其中寄托了作者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许。
2. 李白诗: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作品体现了诗人
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诗:抒发怀才不遇、昔日
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作品体现了
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3.(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
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 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 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
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亲的孤寂、凄
凉的情感;尾联诗人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往
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离家漂泊,
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诗人满腹的思乡愁绪。
高考衔接集训
1.(1)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2)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
,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2.(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
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
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
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
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
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
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
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
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4.(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
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
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5.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
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
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
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
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