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情况。

如题所述

【答案】:“九·一八”事变后,陆续有一批文艺青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包括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白朗、罗烽、骆宾基等人。他们怀着对日寇汉奸的仇恨,对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因而,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萧军的作品主要反映城市的阶级压迫。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着重写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九人的抗日游击队,在转移过程中的战斗经历。比较宽广地反映了他们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的战斗,他们内部的矛盾及他们在农民群众中引起的反应,从而揭示出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小说既塑造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这样坚强的革命战士形象,也描绘了在敌人凌辱下觉醒起来的李七嫂、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出身的战士李三弟,及学生出身的肖明和安娜等形象,真实地体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决心团结抗日的战斗要求,作品在构思上明显受《毁灭》(法捷耶夫)的影响。
萧红的作品多为农村题材。其中《生死场》(1935年)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前半部分描述了哈尔滨附近广大农村里农民群众的苦难生活;疾疫与饥饿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还有比疾疫更可怕的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给人们带来更沉重的灾难,“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苦难和激起的反抗,人民群众发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坚强呼声,组织起来,辞别残破的家乡,去当革命军。
其它如端木蕻良的《鸶鹭湖的忧郁》,借一个守夜人所见,表现东北农村的阴凄景象,充满“忧郁”的色彩。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具体地描写了朝鲜孩子在东北所受的压迫,写出了他们的亡国之痛和他们杀日本军官的复仇行动。这些作品激励人们反抗侵略,保卫国土,在抗战前夕,也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总之,“东北作家群”诸作家的作品,较之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显著的进步,主要表现为能够正面地大规模地描绘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写出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力量,揭示革命的胜利前景。“东北作家群”的出现,预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期——为民族解放而歌的时期即将到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