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之乱的起因结果?

如题所述

起因东汉末年,瘟疫多次流行,农民生活困苦。有见及此,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於冀州魏郡[1],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药而愈,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张角又派出八使到外传教。因此,追随的信徒愈来愈多,甚至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争先恐後,沿途挤得水洩不通,据说半途被踩死就有万多人。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反抗汉室之声日盛。虽然信众中不乏豪强、官员、宦官等,但汉室并未积极压制。 结果乱事虽被平息,但汉室威信遇上一次严重的打击,但汉灵帝没有改革,反而继续享乐。於各地还不断发生小形叛乱,产生许多分散的势力,如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势力小的也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如张燕的黑山贼。188年,黄巾军再次发生起义,黄巾馀部纷纷起事。二月,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东郡等地。四月,汝南郡葛陂黄巾军再起,攻没郡县。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又起,攻略郡县。十一月,汉廷派遣鲍鸿进讨声势最大的葛陂黄巾,双方大战於葛陂,鲍鸿军败。黄巾各部此伏彼起,声势虽然没有第一次黄巾之乱般盛,但却令汉室十分头痛。为了镇压平乱,於188年三月,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份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馀部。而正因汉灵帝下放权力,助长地方军拥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甚至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所以黄巾民变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虽然如此,乱事仍造就了大赦党人,令许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2
东汉在汉和帝时期后,因为种种因素而逐渐衰亡。由于皇帝大多在年幼即位,使得政权多由外戚掌控。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往往借助身边的宦官,在斗争胜利后,宦官便挟功自重,形成新的专权集团。外戚与宦官的对持(即戚宦之争),使朝廷陷入不断循环的内斗之中。到了桓灵二帝,士大夫不满当时掌权的宦官败乱朝廷,纷纷抗议,其中河南李膺,太尉陈蕃名气最大最有号召力,但前后两次均被皇帝与宦官镇压,史称党锢之祸。而各地方的豪强地主则借此机会兼并土地,压榨百姓,人民苦不堪言。桓灵朝成为东汉政治黑暗的代表,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百姓开始揭竿反抗,引发了乱世割据的导火索。
  184年2月,太平道首领巨鹿人(今河北平乡)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十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由于朝政动荡民不聊生,很多顺势占山成寇,成为造成东汉末年乱世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队疲于奔命,来不及一一征讨,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与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指挥。例如益州牧刘焉为了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关中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的弟弟陈留王刘协,然而失败。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雒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余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02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结局是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
第3个回答  2020-12-22

东汉末年爆发黄巾之乱,灵帝只能开除党禁,开启群雄争霸的新纪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