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金融忽然开放?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

第1个回答  2020-05-05
战略上讲,中国由于经济体量增大,生产过剩的客观现实逼迫国家改革金融体系,对外输出产能,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在汇率稳定、独立经济政策和货币自由流动三者中决定逐步放松汇率稳定,目前人民币汇率从6.8波动到7.1也就用了几天,这在加入WTO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央行一直表现出容忍本币在短期内剧烈波动的态度。

而放弃汇率稳定,提高本币流动性就意味着放松金融管制,扩大货币在国内外流动的规模,要想做到这一点,单靠中国自己的金融机构是不行的,这就意味着必须吸引国外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进来。

限制人民币在国外流通使用的一个很大因素是人民币流不出去,因为人民币不让随便兑换,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最大的疑虑就是中国的货币管制太严格,外资进来后在中国挣了钱,兑换不回他们自己的本币,那我干嘛还在你中国国内开分店?所以逐步放开货币管制是央行的最终目的,中国金融开放只是解决这个大问题的第一小步。

之前中国为什么要货币管制?因为短期内货币的巨量流入流出会引起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这种剧烈波动会害死一些金融体系不够健康的企业,就像一个体弱的人,血压在短时间内突然忽高忽低,会把这个人折腾死。现在中国为什么要逐步放开货币管制?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大,短期货币的巨量买入卖出总会遇上对手盘,这个对手盘有时是央行,有时是老外自己。中国央行判断以目前国际游资的能力,已经无法单方面左右人民币的汇率市场了。

最终人民币会不会和美元一样完全放开货币管制?我认为不会,中国应该吸收美国的教训,完全的放开带来的是完全的不可控,美元正是因为可以任意流动,使得华尔街玩美元贬值升值,货币流出又回流的收割全球财富的游戏越来越纯熟,导致了金融体系过于发达而实体经济空心化。考虑到中国没有放弃制造业强国战略,因此也不会让金融业占据过大的经济份额。

这是战略上的原因,战略上说,中国金融业迟早是要开放的,但是具体什么时候,以什么节奏,先放开哪些后放开哪些,这都涉及到具体的战术层面,属于技术性操作。

所以为什么是现在?现在有利因素很多,首先美股处于历史高位且见顶信号越来越多,大量现金积压在美国国内,宁可用来投资中长期国债(说白了就是死钱),没有拿来买股票,也就是没有流入实体经济。

而中国资产则恰恰相反,除了房地产以外的实体经济估值都处于低位,华尔街现在对中国的资产市场垂涎欲滴,低估值高成长,中国放开金融管制恰恰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第2个回答  2020-05-05
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就对金融业的开放有过承诺。但开门迎客,自己家中要保持整洁,扩大开放,内部结构就必须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度会越来越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让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

当时我国金融业的情况是:发展不成熟,机构规模小,不良贷款率高,中农工建四大行的不良贷款额在1999年末达到3.2万亿,居亚洲第二。四大行尚且如此,其它金融业实体更不必说,证券业1990年才正式起步(上海证券所1990年12月19日开业)。只有保险业在2003年基本取消了外资保险业务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非寿险公司设立独资子公司,但市场份额很小,发展空间也不大。

1990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此后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经济改革,完善整个金融系统,比如增强国内经济的内部动力,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与此同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对外开放的程度,比如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A股加入MSCI,成立亚投行,推出沪港通、深港通,中国原油期货上市,通过SDR引入海外独角兽企业。

多年的探索和准备,今天的中国金融业已然具备了扩大开放的“底气”。回顾最近十年的数据,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5.62%提高到2017年的7.95%。其中,最高峰值在2015年,这一比重曾高达8.4%,显著高于欧美成熟市场国家。而金融机构也有了质的提升,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平安保险是世界市值第一的保险公司,放眼全球,但凡是存在的金融形态,其中就一定有中国的身影。
第3个回答  2020-05-05
中国金融混乱开放,是因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开放是必须的,而且金融开放会更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毕竟国家对金融控制是很严格的
第4个回答  2020-05-05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延伸话题。

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经济四十年的延续,升级,突破的过程,逐渐从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到,到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到民营企业,到混合型股份制企业,经济发展模式,从国有集体发展模式,到混合制发展模式,也就是资本超发展模式,从2005年,股市进行创新型改革,国有集体上市公司不流通股份,进行股改,变成全流通(除一些关键超级蓝筹股份公司的国有股份,无法流通),这样,中国经济进入资本金融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从2005年到2018年年底,整个股改行情,运行了13年,这样,在混合经济组合中,金融经济逐渐超过资本经济,而金融开放成为经济改革开放最后一块攻坚战。金融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人民币进入国际自由兑换体系,成为国际货币之一。因此,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尽量让市场说话,而不是人为监管,这样,整个政府监管系统,也逐渐和国际接轨。

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一种新模式,新运作体系,也是大发展机遇,未来十年,更是中国金融市场崛起的十年。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超出大多数人想象。

因此,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很多脉络和途径,都非常清晰和明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改革开放。也只有中国人和这样的复合体制,才能解决很多难啃的问题。这是智慧和技巧结合的改革开放过程。

上周,中央政治局开会,再次明确房住不炒的官方宣言,压制地产价格,防止地产泡沫,影响中国金融开革开放步骤和节奏。

因此,作为激活存量资金的股市,更是遇到十年难遇的机会,这是影响金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段,对于出现的新问题,也只有在开放过程中,逐步解决。发展是硬道理,开放是催化剂。
第5个回答  2020-05-05
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在20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业的开放进程一度有所停滞,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推出则是开放步伐重新加快的前奏。以人民币正式入篮为契机,深化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人民币在不同领域的国际使用。随着中国金融进入新阶段,需要用更高标准的全方位开放来兑现承诺、稳定预期。要想在以市场经济规则为核心的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受到认可,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进而成为全球化新秩序的塑造者和引领者,金融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程度持续扩大是重要的前提。
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相辅相成
中国超预期的金融开放政策与加强监管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其重中之重就在于防控金融风险,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对于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从去年以来金融强监管与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双管齐下,到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会”)正式成立至今监管部门和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都意味着金融监管的协调性、权威性、有效性大幅增强。
事实上,金融业扩大开放将放宽准入、减少歧视,而绝非监管要求的放松,甚至意味着监管范围、内容、力度相应地扩张和强化,以及监管标准的进一步统一。
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的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将会被统筹纳入顶层设计,一方面把握好开放的节奏、顺序和力度,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配套补齐制度短板、填上监管空白。此外,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二者本身也将相互促进,国际经验的引入和外资机构的参与有益于升级监管理念、丰富监管手段,而完善的监管体系也为开放进一步提速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