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如题所述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潘华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他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在《活教育发刊词》中,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一、教与不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习。”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清代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二、学与不学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他还对活教育与死教育作了十大区别的对比,读后感《《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

死教育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孩子作中心当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四、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五、以爱以德来感化孩子。
六、孩子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七、课程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以随时更改的。
八、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九、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十、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包括校长)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重要的零星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孩子用耳听。
四、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五、以威以畏来约束孩子。
六、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管理孩子。

七、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孩子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
八、孩子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大人。
九、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十、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关系。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