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国的监狱叫什么?

如题所述

监狱是现代社会每个国家都普遍设立的关押场所,看守所和拘留所也属于监狱的一种,用于关押一切犯人。

监狱不是一蹴而就就形成的,其功能也不是一下子齐全的。

监狱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伴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原始社会没有阶级,自然没有监狱。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人类文明共出现以下四种类型和时间段的监狱:奴隶制国家监狱、封建制国家监狱、资本主义国家监狱、社会主义国家监狱。

  国家的产生和监狱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关系,因此了解监狱制度的起源,就必须要从国家的产生说起。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经启九道。”表明当夏朝建立后,夏朝统治者根据地域划分居民,而不再是按照粗糙且不实用的血缘关系划分,这是国家区别于血缘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此之外,监狱、军队等国家暴力机关的建立,更是让夏朝彻底摆脱了氏族部落的束缚。

到周代时,监狱制度再度完善,圜土成为周代监狱的常用名词,《周礼-秋官司寇》曰:“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

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园土者,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夏朝时叫做宫,周朝叫做圜土,秦朝叫做囹圄,直到汉朝才开始叫狱,到了南北朝时期挖地为狱,于是地牢就出现了。监狱其实一开始是用关野兽的,后来是用来关俘虏的,是用来作为免费的劳动力关押的地方,后来进行了统一看押,于是监狱就产生了。

周朝监狱中的犯人们,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劳动,如果表现不好,可能就要受棍棒之灾,如果表现好的话,能改过自新,那么可以提前释放,如果当时判的是重罪,那可以在劳动三年后回家,如果判的不重的话,可视情况来定,在劳动后一年或者两年后再回家,但是回去之后三年之内是没有公民的权利的,现在想来这个不就是当今的缓刑或者是减刑么。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监狱已经变得很正规了,规模也是变得很大,那时候监狱叫圄,后来到了秦朝的时候,因为法律严苛,犯人也变的多了,所以监狱也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且关于监狱方面相关的规章制度也陆续都出来了。

监狱从汉朝开始叫狱了,汉朝时候的监狱可谓是多的泛滥,基本各个官府都有自己的监狱,那时候监狱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内宫,居室,保宫等等,各种叫法也是五花八门的。南北朝的时候,监狱体制基本上是和汉朝一样的没有变,依然严苛,惨绝,但北朝除了监狱外,还挖地为狱,那时候叫做地牢,脑补一下场景,想想这些就觉得毛骨悚然,让人害怕啊,所以还是规矩做一个良民吧。
第2个回答  2020-11-21
春秋战国时代的监狱规模已经扩大了很多,此时的监狱名称也有了变化,叫做“圄”。

秦朝的监狱叫“狱”,到秦朝时,因为法律严酷,犯罪的人增多,所以监狱也比以前增加许多,郡县基本上都有监狱。同时,为了适应需要,秦律的《囚律》中有了监狱管理方面的详细规定。监狱从汉朝开始称为“狱”。

汉朝的监狱更多更滥,除了中央监狱即廷尉狱外,还有各个官府自行设置的监狱。此时的监狱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内宫、居室、保宫和请室等。地方上的郡县也都有自己的监狱,当时全国共有两千多所监狱。

南北朝时的监狱体制基本上继承了汉朝体制,但北朝除了监狱外,还挖地为狱,叫做地牢。

之后朝代称呼大体相同
第3个回答  2020-11-21
记得是六七年前,我还是在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的任上,当时要申报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且筹备一个大型的鲁国故城展览。我发现,在曲阜鲁国故城片区,除了一些城门、城壕的地基之外,考古发现的东西很少,而且鲁国八百年的历史,包括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没有一个基本的线索,办展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就下决心自己查阅历史资料,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入手,结合一些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把鲁国史捋清楚。2018年底,我写出了第一版《鲁国春秋》。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等师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杨院长说这部书写出了“鲁国之史,鲁国之韵,鲁国之魂。”这部书也获得了济宁市文艺精品工程奖。许多人说这是继《春秋》三传之后的《杨氏春秋传》。许多师友看到我在研究鲁国史,主动给我提供各种鲁国的资料,鼓励我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最近,我又一次对《鲁国春秋》进行反复删改,力争使其更精炼,力争让中学生都能爱上《春秋》和鲁国史,《鲁国春秋》(经典版)再版推出。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述而不作”式的整理写作,《鲁国春秋》已经日渐完善,我感觉到这部书的探索和写作,其实是一次对中华文化源头的回顾,也是一次寻找中华民族初心的过程,其中有十大发现,愿意分享给爱好中华文化的朋友。

发现之一:按照干支纪年重新确立周代时间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年方式就是用天干地支纪年,在历代文献中比比皆是,新发现的《鲁世家年表》也是按照干支记年,第一句就是“己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于曲阜,国曰鲁。”这句话信息量巨大啊!己卯年是公元前1122年,武王克商,分封诸侯,封姜太公于齐国,封周公于鲁国。武王克商这一年,被认为是国家重大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支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都是按照这个时间推算的。当时的200多名历史、文物、天文、化学等领域的顶级专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认定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中小学教科书就是按照这个时间编纂的。科学家们枉顾历史文献中干支纪年的资料,却按照碳14来确定年代的,看似科学,但是,碳14技术并不成熟,误差比较大,历代周天子在世的时间都对不上号,自推出之日就争议不断。《鲁世家年表》中按照干支纪年,有周天子的年号,把每一代周王的在位时间都标清了,和《尚书》里面的诸多记载、与朝鲜历史中周封箕子的时间相一致!这个年谱记载周成王在位38年,和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尧公簋的记载一致,而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为22年,显然夏商周断代工程是错误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以后要重新改写了!

发现之二:周代“敬德保民”的治理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源头。商周之变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周公摄政之后,他感到像商朝那样单纯地祭祀上天和祖先不靠谱,要长治久安,应该推行德政,安定民心。周公对蔡叔的儿子蔡仲训话,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书》)。”他对弟弟康叔封说:“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周公让康叔封在卫国戒酒,提道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马克思主义原典中并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一代领导人传统文化的底子十分深厚,对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是了然于心,延安时代就在思考兴亡问题,和黄炎培还有一段关于兴亡周期的精彩论述。他能够从中国文化中归纳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根基于中华文化沃土使然。

发现之三:周代不是什么奴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属于贵族民主体制。周朝初期,分封诸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再将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叫他们作卿大夫。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贡。朝政由大夫来共同管理,执政的大夫也称“辅二”,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代王自立。周公就曾经摄政成王,鲁国鲁隐公和季平子都曾经代政称君。周代实行国野乡遂制度,居住在国都和近郊乡的人,称为国人,可以参军打仗,参与国家事务;住在远郊的居民,称野人,不能当兵,只能供应粮草,也不能参与国家事务。西周有“国人暴动”,鲁国国人曾经驱逐庆父。鲁国还有著名的曹刿论战,普通的国人也可以找国君谈论政事。

发现之四.《诗经》是一套鲁国宫庭里演奏的配乐诗歌,也是君子说话的指南。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都要在宫廷里演奏这些音乐和舞蹈。鲁国在建国之初,就建了自己的大型乐队,既有宫廷宴会时演奏的《雅》、祭祀祖先的《颂》,也有各国的《国风》,以应付各诸侯国的聘问,就像今天的军乐队一样。西周被犬戎灭亡后,周天子的乐队没有保存下来,其他各国的也都没有了,只有在鲁国保存下来了。吴国的公子季札来鲁国聘问,专门要听鲁国的音乐。鲁国乐工和歌工先一起演唱各国的《国风》和《雅》《颂》,公子季札都能准确点评。季札在鲁国观乐的事情,鲁国人一直津津乐道,为自己国家能保留这么多的周代雅乐而自豪,也为吴国季札能听出来这些音乐的奥妙而深深折服。

《诗》也是贵族子弟最重要的教材。古代君子文质彬彬,说话前先引用《诗经》语句,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鲁国大夫几乎都能熟练运用《诗》来赋比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受到各国君臣的佩服。那个时候的文明程度其实是挺高的。
称做“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