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负面带来的影响?

如题所述

有时候,不妨做一只立于鸡群的鹤,走一下路边的“路”,跨过“从众”的矮墙,就能成就一个卓越的人生。

一个村里的很多青年都从山上背石头卖给建筑商人,而一个青年却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摆摊为他们免费提供开水,条件是从他们背的石头里挑出比较特别的一块。背石头的人都认为这样的交换对他们没有什么损失,于是欣然接受。而这个年轻人把他搜集到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卖给花鸟商人作盆景,一块石头所卖的价钱是一筐石头的数十倍。

后来,村里的青年都改种果树,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梨招来了八方客商,村民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山外,然后远销各地。就在其他人为鸭梨带来的小康日子欢呼雀跃时,这个曾卖过石头的青年卖掉果树,开始种柳树,因为他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买不到盛梨子的筐。

凭借着和周围人不同的选择道路,这个青年成为村庄里第一个骑摩托的人,第一个买汽车的人,第一个拥有无数财富的人。

鲁迅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在现实生活中,众人走的路的旁边也是路,而且是到达终点的捷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灵活的思维和机智的头脑是抢得先机的必要条件。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才能有与众不同的收获。而做到与众不同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看看它的反面:同质化。如果某一公司的产品和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就意味着要降低价格,同时对于国外的竞争者或者巨型的竞争者也会丧失优势。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出现同质化: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不同时,即使自己是对的,也会感觉不妥,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随大流”;参加活动,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自己甚至会选择“委曲求全”;周围的许多朋友都在谈恋爱,我们会认为自己如果不找个异性朋友谈谈,就显得没有魅力。

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多数,以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作为是正确的标准,如果自己与大众的取向不同,就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当我们个人的感觉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为了使自己不被别人认为“标新立异”,常常会放弃自己的看法而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思想和行为叫做“从众心理”,即是个人对群体的思想言行等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而跟从或在群体的压力下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思想认识和言行举止。

“从众”的另一面就是做事无主见。所谓的“人云亦云”就是典型的表现。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即使不一定真的正确,自己也跟着认为正确;解决一个问题,大家都采用这种做法,即使这种做法得不到好的效果,自己也跟着这么做。就在这种盲目的跟随中,慢慢地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慢慢地埋没了自己的创造性。

如果那个青年也在屈从于这种“从众心理”,那么他最好的命运也只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背石工或者成功的果农,而不会取得较大的成就。可见,在大家都在走已经被前人踩出的路时,不妨走走路的旁边,说不准别有洞天,发现一条新路。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群体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必然的作用。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克服自我的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我们的个性,束缚了我们原本活跃的思维,甚至会扼杀我们的创造力。大家都记得2003年的SARS危机,谣言和恐慌在国人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蔓延,肆虐全国,引发了一场比病魔更可怕的群体心理危机。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既然不能取消从众心理,那么就要学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心理的积极因素,而且尽可能避免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避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呢?

首先要培养抵抗这种影响的能力。

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各种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对经过独立思考后比较成熟的见解要敢于坚持,能够自觉抵制某些错误的思想以及别人言行的诱惑。并且能够对自身力量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

我们还应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形形色色经验面前,要能够洞察它们的正确性。能够用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结果,来决定一件事该不该做,该怎样做。能够避免以自己喜好来作为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非标准,在辨别是非时能够客观公正,并且敢于同谬误做斗争。

我们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世界纷繁复杂,在各种诱惑面前,我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保护自己不被传统的习惯或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更不能轻易动摇自己正确的判断,或者放弃自己的观点。还应该能抵制住享受心理的误导,因为随大流就意味着不用承担开拓的艰辛。

其次要坚持做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由于怕受到群体的疏远,或者是为了表明自己归属于群体的愿望,在某些群体的压力下,很多人选择了屈从于这个群体的心理。我们要抵制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首先要能够承受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压力。

过度地从众,会导致我们选择上的盲从和性格上的怯懦,不敢当众发言,更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没有勇气承担责任,更没有想过“敢为天下先”;面对矛盾和困难,不是逃避就是退缩,做不到迎难而上。等走到生命的终点时,收获的只是平庸。所以,我们要敢于表现自己,不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我们可以成为第二个,就是在这个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地走上了自己的路。

很多成功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塑造自己完美的性格就格外重要。在塑造自己个性的过程中,做自己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个性象征着自信心、突破力和创新力,它重在展现自我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强调与他人的统一。只有在“同”的大环境中求个性的“异”,才能在路旁边的路上比他人先一步到达终点。正是做自己赋予了我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当我们能够从“从众心理”的牵引下挣脱出来,能够抵制这种心理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时,我们就找到了大路旁边属于自己的“路”。

如果一直生活在众势的阴影下,我们必然会失去自己的判断标准,进而迷失自我的独特价值。只有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才能用独立的思想在人生路上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迹。只有跳出从众的群体意识,才可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很多时候,路的旁边也是路,不妨做一只立于鸡群的鹤,走一下路边的“路”,说不准就是这个选择,我们就能跨越“从众”的矮墙,而成就一个卓越的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