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洋战死嘉应州,为何南方太平军彻底失败了呢?

如题所述

汪海洋是安徽人,应该算是太平天国里混得最好的安徽人。太平天国地位最高、最受重用的是广西和广东人,其次两湖人,再次江西和安徽两淮人,最次苏浙人。


本来安徽两淮人中有很多将领比汪海洋有前途,如程学启,苗沛霖、李昭寿等,但他们都叛变了,投降了清朝。所以太平天国里的安徽两淮人主要以叛变、反复无常的小人面孔呈现。

由此看来,汪海洋算是安徽人中十分难得的忠于太平天国的人。太平天国初占南京,石达开受命经营安徽,汪海洋就是这个时候加入石达开部下的。

此前的汪海洋是一个绿林好汉,武艺高强,爱打抱不平,拉起了一伙人,杀了几个恶霸,官府逼迫,只好加入太平军。在打仗中,他身先士卒,善使大刀,英勇无比,深受石达开喜欢,一直提携他,并引以为亲信。汪也敬佩石达开,一直忠心耿耿,当天京事变过程中,石达开负气出走,汪也不离不弃。

直到跟着石达开东流西蹿,退回到了广西,很多部将看不到了前途,都想回天京封王封侯,汪海洋也动摇了,当初和他们差不多的虾兵小将都封王封侯了,跟着石达开颠沛流离不说,精神上的满足都没有。

1860年夏秋之交,汪与彭大顺、吉庆元、朱衣点一起率军回天京。随后在浙江攻城掠地,令清军闻风丧胆,所部归侍王李世贤节制。时太平军苏州八王杀慕王谭绍光献降,其中就有康王汪安钧。于是洪秀全又把康王名爵封给汪海洋,也许他俩都姓汪,也有观点说汪安钧是慷王,二字不同。

康王汪海洋大出风头之时却是太平天国末日之际,1864年天京陷落,汪随李世贤正在江西筹粮。李丢弃了幼天王而进入广东,再大闹福建,汪先是和李分开驻守,后李世贤惨败福建漳州,汪并没有去救援,而是收集李残部,在江西、广东边界与清军大打出手。成了此时太平天国最大的实力派,天国能否复兴,最大的希望寄于其身。

汪一直受节制,先是翼王,后是侍王,特别是侍王,毕竟不是他亲信,又是同石达开犯了错误的,所以汪回天京后的免不了受排挤。这时好不容易独立了,本想大显身手,但李世贤没死,一身清妖打扮逃到了康王大营。

汪觉得李是个烫手山芋,既怀疑他换立场叛变了,又感觉自己刚苦苦稳定下来的局面会打乱,另外就是想自己独立干大事,不想再受制于人,何况手中部队有李的残部(也担心李会清算自己),但精锐是自己的亲兵,不甘心交给李这个败军之将。

于是李世贤还是死了干净,汪派了几个刺客干掉了李,镇压了李部的几个反将,康王自然成了最大的王旗。

但汪海洋如果早两年得势,那么还也许会打出一片天地,但此时的太平天国几乎已覆亡,残兵败将,更是乌合之众,能打仗的就是有两三千亲兵。在江西,被席宝田的“精毅营”湘军逼得喘不过气来。

汪海洋先后和“精毅营”先锋荣维善大战于平远、东石、信丰、铁石,均败北。荣维善是湘军单挑第一高手,汪海洋也是太平军中排在前列的高手,而且每战都冲锋在第一个。在铁石战役中,两人对阵后,来了一场单挑。汪海洋和荣维善都是用刀高手,战了一些回合,汪海洋落败,背部中了一刀,差点被生擒。

汪海洋率领残部一路狂逃,翻山越岭突袭了广东嘉应州,左宗棠此时节制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军队,飞调各省军来围嘉应,他也从福建前来督师。嘉应州背后是海,地面都被左宗棠围死了,虽然前面几战,汪海洋拿出了名将本色,打得可圈可点,但兵力逐渐不支,粮饷匮乏,更糟糕的是叛徒层出不穷,最终还送了汪海洋的性命。

叛徒奉王黄朋厚把汪海洋的布阵和城防都密报左宗棠,并告诉左宗棠,汪海洋每次出战都冲在第一个,面貌和穿着等都做了报告。果然,接下来的一次对阵冲锋时,清军看到汪海洋带头冲锋时,集中所有枪炮猛轰,汪海洋中弹,弹片从头左偏穿出两眉间,立即落下马来,等到抢回城里时,已经断气。

可叹一代悍将康王汪海洋,在太平天国的尾声里发光发热了一瞬间,犹如一颗流星,消逝在嘉应州,消逝在历史的角落。

康王汪海洋的败亡,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完全覆灭,此后其他地方的起义军只是借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864年7月天京失陷时,太平天国在南方地区还有两支规模较大的主力部队,一支是侍王李世贤的部队,另一支是康王汪海洋的部队,总兵力有20多万,它们是复兴太平天国最后的希望。然而太平天国内讧的老毛病再一次降临到这批部队和将领的身上,最终,他们在清军猛烈的打击下损兵折将,最终全军覆没。


康王汪海洋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骁将之一,素有“擎天一柱之誉”,23岁那年他加入太平军,投到翼王石达开麾下,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能打的不少,汪海洋显得并不耀眼。天京事变后,面对朝中无人的窘境,洪秀全大胆提拔了一批年轻战将,这当中就有汪海洋。

石达开负气出走时,汪海洋也一同跟随,当时很多人认为石达开的出走是“亲奉密诏转回粤西,招纳英俊,广罗贤辅”,但是他这一走带走了太平天国几乎所有能打的精锐部队,导致这一时期失城陷地,军事上陷入被动。

然而脱离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发展得并不顺利,那些跟随他的将领也逐渐看清了翼王的真实面目,最终在1860年6月,汪海洋、彭大顺、朱衣点、童容海等脱离石达开率部折回,在江西,他们遇到了西征的忠王李秀成,李秀成将他们全部纳入到自己的麾下,之后汪海洋跟随李秀成转战东线战场各地。


天京失陷后,汪海洋跟随李世贤入闽,在长汀、龙岩等地驻军与在漳州的李世贤成为犄角之势。之后他与来王陆顺德分兵转战闽、粤、赣边境地区,以图收复天京,在此期间,汪海洋曾提诗一首表明了恢复太平天国的愿望和决心:“南阳地界扎雄兵,主帅开年灭妖精;若是我主洪福大,六师下剿复天京。”

对于太平军在福建的坐大,清政府甚是恐慌,左宗棠调集大军分数路进行围剿。1865年正月,汪海洋率部与清军激战于新泉,眼看就要打赢了,这时清军援兵赶到,战场形势瞬间发生变化,汪海洋在撤退时损失不小。此战过后, 5月19日,他与李远继、谭体元等兵分七路进攻永定,连日大战,清军拥有抬枪加上地形优势,太平军进攻受挫,23日汪海洋从永定撤围,之后他由闽入粤,屯驻镇平(今蕉岭)因这里又临近江西,汪海洋打算以镇平为根据地,伺机出击,再与清军周旋。

在驻守镇平期间,汪海洋不断招兵买马扩充队伍,1865年7月湘军鲍超部发生了闹饷哗变,近万人的队伍投靠了太平军,汪海洋的部队一下子扩充近十万,兵势复振,镇平逐渐成为太平军在广东地区的军事中心,在此期间,汪海洋与清军激战彼此互有胜负。

兵败漳州的李世贤听说汪海洋那边小日子过得不错,化妆之后便前来投靠,被汪海洋所忌,之后遇刺身亡。汪海洋之所以要杀李世贤,原因有三:其一,李世贤是太平天国五军主将之一,又是二等王,而他只是个三等王,李世贤穷身来投,难免有鸠占鹊巢之意;其次,漳州被围期间,李世贤数次求援,而汪海洋不理,恐遭清算;其三,汪海洋为立威于众,曾将李世贤的侄子李元茂杀害,汪海洋担心日后报复,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以“满月酒”为名摆下鸿门宴,在李世贤酒醉后将他杀死,重蹈了“天京之变”的覆辙。


李世贤一死,汪海洋军中人心涣散,内部不和,据左宗棠奏称“汪逆所以顽踞镇平未即远窜者,亦虑群情瓦解,一动即散耳。然镇平居粤闽岭脊中,岩谷幽险,掠食维艰,其势断难久踞。”

1865年9月30日,左宗棠攻下镇平,汪海洋败退而走,12月8日他与佑王李远继、偕王谭体元等进取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屡败清军,并击毙了前来进攻的叛徒钱桂仁。左宗棠调集大军合围嘉应州,1月28日,汪海洋被左宗棠部包围在了黄竹洋附近的塔子坳,太平军叛将丁太阳手指龙旗旁骑白马者就是康王汪海洋,清军于是调集洋枪快炮对着他一阵齐射,汪海洋被流弹击中,被抬入城中于当晚死亡。


佑王李远继在战斗中不知所终,太平军残部在偕王谭体元的带领下撤出嘉应州,在黄沙嶂迷路被湘军鲍照追上,谭体元最后被俘在嘉应州松口堡被凌迟处死,余众尽被清军斩杀,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太平军的战斗,以1866年2月偕王谭体元的牺牲而宣告结束。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

第2个回答  2020-12-08

李秀成《自述书》中提到,天京陷落时,城内能打仗的士兵只有3000余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没有战斗力。换句话说,太平天国主力军团并未参与天京保卫战,湘军入城后斩杀多人,基本都是平民。

主力军团并未参加天京战斗,他们都在哪里呢?扶王陈得才20万大军在湖北,后被僧格林沁八旗马队团灭;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率30万大军转战江西、福建、广东,战斗力比较强悍。天京陷落之际,李世贤、汪海洋等驻军并浙江、江西交界处,因京城没有足够粮食,他们并未投入战斗,实力保存完整。

太平天国南方余部主力以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为统帅,联合广东天地会军(花旗)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边界转战;北方余部主力是皖北将士,由陈玉成部将——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等人为统帅,但是不久之后就因为内部不和溃散,最后以赖文光统带,加入捻军,转战于北中国黄淮流域。南北余部是复兴太平天国之最后希望,但两部分裂,各自为战,实力大减,与清军争斗不下。

更令人惋惜的是,因为内部冲突,叛徒丁太阳、黄十四的出卖,最后仅存的太平军主力在嘉应州(梅州)一战中全军覆没,主帅汪海洋被当场爆头,副帅偕王谭体元竭力奋战,身中8弹,于是纵马跳下山崖,多位太平天国的高级文武官员700余人被处死。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并没有覆灭,但在嘉应州之战后,太平天国却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那么在天京陷落后,南北余部是如何与清军抗争的呢?

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与清军爆发多次战役,其中以李世贤与汪海洋领导的军队为主,李世贤带着20余万兵马,与汪海洋一起集中力量攻打江西、福建多地,以此建立根据地,随后进军福建、江西,在之后的战争中,有失败也有成就。当时南方余部只剩下李世贤与汪海洋两支主力,还有嵩谭富、林正扬、丁太洋等天地会军配合行动,但独立性与流动性极大,李汪皆难以驾驭。又因李世贤与汪海洋之间心生嫌隙,战略指挥难以统一。

加之曾国藩在1864年春提出战略设想,“开赣宁一路, 纵使入粤”,企图把太平军驱入广东,分散太平军的活动,使之饥疲而溃散,又诱使余部远离斗争中心,然后堵截围歼。这是一次重大失败,李汪战局失误,太平军错失良机,损失惨重。

但随后,在10月11日,汪海洋遣精锐潜回进克县城,并在城外设伏。张运兰率湘军驰救,途中受伏被斩,所带领的部队被歼溃,太平军声威大振。李汪因势制宜,改变原定入粤计划,转进福建 分西路、东路和中路进军。太平军余部横亘闽南,“西窥南赣, 东瞰汀泉,北趋连城,南扰东粤,据有形势。”清廷大震,派遣闽浙总督左宗棠急忙征调浙江湘军入闽,以遏制太平军的攻势,肃清余部。

左宗棠乃清军当世名将,用兵如神,之后太平军余部势力遭受重大打击。面对左宗棠湘军围剿,东路和中路接连受挫,只有西路战局进度良好。但领导层出现分歧,严重影响战局发展。李世贤形势孤威,汪海洋没有援助,使李世贤进退维谷。

6月6日,丁太洋叛降刘典,李世贤丧失大部主力,率残部向汪海洋靠拢。现在,余部只剩汪海洋兵团与林正扬部花旗保持实力,但汪海洋为人心胸偏狭,想要独揽大权,取代李世贤,可独自面对左宗棠大军,结局不妙。汪海洋不顾后果,关键时刻挑起内斗,使太平军损失惨重。可见,太平军内耗严重,实在是余部败亡的一大原因

在当时,汪海洋之做法非常令人心寒。为揽权,汪海洋以各种理由处死了前来投靠的侍王部下李元茂等70余大将,杀死前来投靠而来的李世贤,还说:“侍王已投降”,使得人心涣散,林正扬、丁太样等广东“花旗军”(天地会武装)纷纷投降左宗棠,还将来王陆顺德作为“投名状”十万花旗军被剿灭,汪海洋势孤力竭。

在内部分裂,军心动摇,左宗棠又连续派兵攻取镇平的困局下,汪海洋不得已强攻汀江防线,打算攻入广东,接着出兵夺取嘉应州,将其作为休整基地,待过年后再突围而出。

但天意难测,汪海洋再也未能突围,此处成了埋葬太平军之坟地。当时战斗全面展开,双方鏖战四个时辰,未决胜负。再加上叛徒丁太阳出卖了汪海洋,告知清军康王位置,并指挥“洋枪队”朝着黄旗下齐射,湘军驻营部队增援正面,汪海洋抵御,掩护撤退,不幸头部中弹,随后被俘处死,年方三十余岁。康王牺牲后,余部失去强有力的统帅,加速了自己的覆灭。

汪海洋死后,偕王谭体元被推为为余部首领,胡永祥为各军总统,与清军血战到底。谭体元临危受命,主张突围运动,杀出生路。可惜的是,叛徒奉王黄十四已经将突围之人数、路线、时间等信息告知清军,太平军所有动向都被左宗棠掌握,之后谭体元被俘处死。

2月8日夜,何明亮、黄矮子等在北溪被团练掘断隘路,受到三路围攻,只得冒死突围,将士坠涧自尽者“积尸山齐”。当时鲍超已率部布置好伏击阵地,太平军残部被围困,何、黄遂率部投降,却被湘军残杀。经此一战,太平军余部一年半的卓绝战斗悲壮地结束了。

为何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会就此泯灭于历史长河中?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内斗严重等因素都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但分析太平军余部失败原因,除了敌强我弱、起义处于低潮的客观态势外,还有本身的分裂、战略失误与叛降这三大致命弱点。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顽疾遗留给了余部,李、汪并没有解决。所以太平天国能够战胜绿营、八旗的战略包围,却无法摆脱湘军的围剿,开创新的局面。

令人深思的是,天王洪秀全祖籍是嘉应州,而南方太平军也在这里全部覆没,左宗棠在上奏清廷的奏章中写到:“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州。”源也在此 败也在此,嘉应州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崛起,而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幕也在此落下。

第3个回答  2020-12-05
因为汪海洋的战死导致太平军变得群龙无首,军队像一盘散沙,所以导致彻底失败。
第4个回答  2020-12-05
失去了主要力量。太平军由于失去了主要的首领,因此变得群龙无首,导致最终彻底失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