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原理

主要帮我分析一下工作过程中电流的流向,请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谢谢!
谢谢两位的回答,很好。

镍氢电池充电器原理图:由LM324组成,用TL431设置电压基准,用S8550作为调整管,把输入电压降压,对电池进电行充电,电路附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

1、基准电压Vref形成:外接电源经插座X、二极管VD1后由电容C1滤波。VD1起保护作用,防止外接电源极性反接时损坏TL431。R3、R4、R5和TL431组成基准电压Vref,根据图中参数Vref= 2.5×(100+820)/820=2.80(v),这个数据主要是针对镍氢充电电池而设计(单节镍氢充电电池充满后电压约为1.40V)。

 

2、大电流充电

(1)工作原理:

     接入电源, 电源指示灯LED(VD2)点亮。装入电池(参考图片,实际上是用导线引出到电池盒, 电池装在电池盒中),当电池电压低于Vref时,IC1-1输出低电平,VT1导通,输出大电流给电池充电。此时,VT1处于放大状态-这是因为电池电压和-VD4压降的和约为3.2V(假设开始充电时电池电压约为2.5V),而经VD1后的电压大约5.OV,所以,VT1的发射极-集电极压差远大于0.2V,当充电电流为300mA时,VT1发热比较严重,所以最好用PT=625mW的S8550,或者适当增大基极电阻以减小充电电流(注:由于LM324低电平驱动能力较小,实测IC1-2,IC1-4输出低电平并不是0V,而是约为0.8V)。

 

(2)充电的指示:

     首先看IC1-3的工作情况:其同相端1O脚通过R13接Vref,R14接成正反馈,反相端9脚外接电容,并有一负反馈通路,所以,它实际上构成了滞回比较器。刚开始时C2上端没有电压,则IC1-3输出高电平。这个高电平有两个放电通路,一个通路是通过R14反馈到10脚,另一通路是经电阻R15对电容C2充电,当充电的电压高于10脚电压V+ 时,比较器翻转输出低电平;与此同时,由于R14的反馈作用,10脚电压立即下跳到V-,这时,电容C2通过电阻R15放电,当放电的电压小于10脚电压V-时,比较器再次翻转输出高电平,由于R14的反馈作用,10脚电压立即上跳到V+,此后电路一直重复上述过程,因此,IC1-3的输出为频率固定的方波信号。

    其次看IC1-4的工作情况:电池电压经R2、R16分压,接IC1-4的12脚,因为R2<<R16,所以输入IC1-4的12脚电压基本上略低于电池电压,

显然它更低于其l3脚电压 因此,IC1-4输出稳定的低电平。结合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加在R12和VD 3通路一端为频率固定的方波电压,另一端为稳定的低电平,因此,发光二极管VD3会周期性点亮,给人一闪一闪的感觉。

    最后看IC1-1的工作情况:当IC1-2输出低电平时,显然IC1-1的3脚为低电平,而其2脚通过R1接Vref所以,IC1-1也输出低电平。结合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R11和VD5两端电压差为零,因此,VD5(饱和指示)不能点亮!

    另外,由于IC1-1输出低电平,无论IC1-3的9脚电压如何变化(电容充、放电在该脚形成三角波电压)都不会受IC1-1输出的影响— 因为IC1-3的9脚电压(要么高到V+ ,要么低到V-)始终高于IC1-1的输出,VD6反偏截止!所以,这种状态下,三只指示灯的工作情况分别为:VD2点亮,指示电源正常;VD3闪烁,指示电池充电正常;VD5不亮。

 

3、小电流充电:

    当充电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压慢慢上升到接近Vref时,IC1-2输出电压慢慢上升,于是,流过R7的电流慢慢减小,即流经VT1基极的电流慢慢减小,因此VT1输出的电流也会慢慢减小,但电池电压还会持续不断地缓慢上升,当电池电压几乎等于Vref时,IC1-2会输出较高电压,这时IC1-1的3脚电压高于2.8OV (反相端2脚的输入端电压), 比较器翻转输出高电平。该电压有两个作用:一方面会使VD5正偏导通被点亮(此时,IC1-4输出还是低电平),指示充电饱和;另一方面VD6也正偏导通,而R17很小,实际上是强制C2上端为高电平,所以IC1-3的9脚电压高于10脚电压,IC1-3被强迫输出低电平,VD3因无正偏压而熄灭。

     虽然,从外在的表现看充电灯熄灭,饱和灯点亮在某一时刻瞬间转换完成,但是实际上充电过程却是逐渐过渡的:当电池电压远低于Vref时持续大电流充电,当电池电压接近于时充电电流慢慢减小,直至逐渐充电趋近零——即使饱和灯点亮时,小电流充电仍在继续!所以这种状态下,三只指示灯的工作情况分别为:VD2点亮,指示电源正常;VD3不亮;VD5点亮(饱和指示,小电流充电)。

 

4、IC1-4的用途:

    从上面2、3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电路是大电流或小电流充电,IC1-4的输出一直是“低电平”,好像它没有什么作用似的,还不如直接把VD3、VD5负极接“地”?刚开始设计时,确实没有考虑用IC1-4,把VD3、VD5的负极直接接地。然而,当制作好后通电工作时发现一个问题:当不装电池通电时,饱和指示灯VD5点亮—显然不合适!因为,没装电池时VT1处于微导通状态,IC 1-2的5脚电压高于,IC1—2输出高电平,于是IC1-2也输出高电平,VD5点亮。

    若在原理图中接入IC1-4,没装电池时VT1处于微导通状态,IC1-4的1 2脚电压也会高于,因此,IC1-4输出高电平,这样VD5就不能点亮。

    需要说明一点,外接输入电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输入电压太高,大电流充电时调整管发热严重;另一方面,IC1-2输出高电平的时间会因为电源电压较高而提前超过Vref(设定值),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错觉,电池很快就充满了!实际上并非如此。输入电压太低也不好,同上面的分析一样,IC1-2输出高电平的时间会因为电源电压较低而迟后,更有甚者,也可能永远达不到充电指示灯一直闪烁,但大电流充电过程早已结束。所以,外接电压太高或太低,充电和饱和指示的状态是不准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6
首先,当通电后,电流通过R2->R3->C2->T3的发射极,回到地
T1由于基极有电流,于是工作,在集电极输出电压。这样在
R4与T2的发射极就有了电流。于是T2工作。
T2工作后,使得T1基极仍然有电流,继续工作有输出。T1与T2就这样循环。
一直都有输出加到电池两端。

RP 比较电压超过限定值时,电流通过D1与T3发射极。T3导通,导致T2基极电压下降,进而引起T1截止。
就充满了。
第2个回答  2012-07-12
我想补充问一下电路中,R4的值是多大的呢?
第3个回答  2009-06-30
R7的作用是稳定电流,当刚刚开始充电的时候,由于电流较大,所以R7上的压降也较大,降低了电池2端的电压,使电流变小。随着电池电压的增加,使得充电电流减小时,R7 2端的压降也变小,又使得电流增加,因此R7起到了稳定电流的作用。
电压检测:随着电池2端电压的增加,D1正极电压也增加,T3的基极电流也会增加,从而导致T3管UCE电压的减小,也就是T2管基极电压降低,T2管基极电流变小,集电极电流也变小,也就是T1的基极电流变小,也就降低了T1的集电极电流,(其实也就降低了充电电压),直至T3充分导通,T2截止,T1也就截止,充电停止。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变压器提供3-6V的交流电压,经过4个二极管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得到脉冲直流电,再经过C1的滤波就基本是平滑的直流电了。LED1和R1组成电源显示。
开机启动过程:电流经过T1的BE结,经过LED2,R2,R3,对C2充电,以及由T3BE结和R5R7组成的并联回路,由于C2在通电以前内部没有电荷,所以流过T1BE结的电流经过放大后,就有直流电压输出到T1的集电极,这个时候电流分3个回路:
1,流过R4给T2提供偏流,以达到让T1继续维持导通
2,流过R1和RP组成的分压电路。R6和RP的作用就是组成电压检测线路,
3,给电池充电
这个电路又个自动保护,一个是充电电压自动控制。还有一个是充电电流自动控制。
电压自动控制由R6,RP,C3,D1,T3组成。当R6和RP的分压电压超过D1和T3 BE结的压降1。4V以后,T3基极得到电流,使T3集电极电压下降,促使T2济济电流也下降,然后是T1基极电流也下降,最后是输出电压也下降。
电流控制原理和电压控制一样,不过采样元件是R7而已,这里不重复叙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