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挫折教育?

如题所述

挫折教育提倡使孩子在挫折中磨炼意志,获得面对挫折的经验,但不是一定要面对失败,不断的失败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会使其产生抑郁和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更会因不正当的归因使孩子产生自卑、抑郁、攻击、厌世等不良后果,因此挫折教育绝不是失败教育。相反,在进行挫折教育时,教育者应侧重于引导孩子去体会战胜挫折的情感体验,体验战胜挫折后的愉悦及对自己战胜挫折的能力的肯定。比如,在孩子一次重大考试或比赛失败后,帮助孩子体会和面对失败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从消极情绪中调整过来,积极面对新情境的过程,逐渐获得敢于去尝试、去面对失败的勇气和信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3
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理论教育。挫折教育虽然包括理论指导,但若只有理论灌输或理论说教,肯定没有成效。在很多人眼里,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了问题。所以很多家长会喜欢说教,期待孩子能通过明白道理而有所改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父母跟刚上小学的孩子说:“不好好学习,以后长大了就找不到工作。”再比如,一边替孩子学习担心,一边跟孩子说:“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我。”这些话语本身没有错,但对孩子来说,却很难产生积极效果,因为孩子并没有在体验层面上,真正理解这些话语。
第2个回答  2019-06-13
挫折教育应该是吃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教育。众所周知,当代中小学生由于其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而受到过分的溺爱,使其挫折承受力较差,因此不少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只要让他们多吃点苦就行了。有人为了让孩子吃点苦,专门组织所谓的吃苦夏令营,其实这种吃苦夏令营是无法给孩子挫折感觉的。如果孩子本身并没有体验过艰苦,一下子让孩子体验这种吃苦生活,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创伤。合适的做法是,在生活中首先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劳动能力,让孩子体会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体验自然发生的“吃苦”情境,比如学校的军训、外出野营、夏令营活动等。刻意制造的吃苦,首先在心理层面上,孩子是抵触的,就算表面接受了,也是很难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的。
第3个回答  2019-06-13
当个体受到挫折时是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甚至是很痛苦的经历,但这不代表着挫折教育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些家长和教师无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刻意地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一些荒谬的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伤害,更有甚者还将“皮肉之苦”等同于挫折教育,为体罚挂上挫折教育的幌子。殊不知过分的痛苦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逃避和退缩的心理,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积极性,这样反而会降低挫折教育的效果。真正的挫折教育,其带给孩子的体验最终一定是愉快的,甚至是美好的。也就是说,挫折教育到最后,一定是让孩子体验到成长的美感,是孩子所乐于接受的。
第4个回答  2019-06-13
大多数人望文生义,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多多地经受挫折和苦难,让他们经历多了,承受多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自然就提升了。或者有的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要打压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过分自信,盲目自大,一定要不时敲打敲打他,让他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保持谦逊的姿态,哪怕自卑一些也可以,这样就不会在失意的时刻过分失魂落魄了。要不就是要让孩子多多经受痛苦,哪怕是孩子有成功的成就,也不给予夸赞等喜悦的体验,给予更高的要求和严厉严苛的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