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之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意思?

凡之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前文引自荀子的《解蔽》“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 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译文:认识事物的智力人人具有,而万物的事理又是可以认识的,但人若运用智力去认识事物,虽不间断,也永远不能全部认识清楚。 后文引自老子的《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译文: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心性并守德,开发潜在的智慧,自私自我的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自我的思想意识完全符合宇宙的真理,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因此,无为与守拙是学道悟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心灵修炼达到上乘的境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其实荀子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句话指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①这一问题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必须首先回答、不能回避的问题。整个世界,不外乎就是物质和精神这两大现象,因此,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逃避不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关于事物发展规律性的问题上,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主张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的;相反,坚持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者根本否认事物存在着规律,或者把事物的规律看着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创造的等等。
④这一问题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这一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它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第2个回答  2013-09-20
凡事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改变什么
第3个回答  2013-09-20
不要过度,过度就伤身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