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以礼治国而不是以法治国

如题所述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都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人类宣扬得很礼仪化,有利于人心的统治。封建社会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法律治国规定人人平等,而封建社会并不是人人平等,所以这个方法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7
中国自三代及秦后,基本都是外儒内法。儒家讲究以礼治国,其实更适合三代,也就是夏商周,那种封邦建国的时代。礼的范畴很广,风俗,民俗,法律,习惯,判例,人情,都包含在内。比较适合封邦建国时代的农业社会,因为中国各地差异较大,很难统一化管理,而且国家实力弱,统治成本高,统治面积越大,成本越高,这也是封邦建国的原因。
而随着统一,国家建立在武力之上,越来越向君主集权社会发展,那么就需要法家思想的步调一致来管理国家。但是还是因为客观原因存在,国家庞大,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极大,单纯依靠法律,会造成严苛或者不适用于全部地方的情况,那么儒家的以礼治国思想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家的依法治国带来的严苛和死板,但是也只是表面上或者一定程度上缓解,根本的治理还是依法治国。
第2个回答  2016-12-16

中国在历史上有过以法治国的时期,比较著名的应该属于秦帝国时期,而历史实践证明,严厉的法律压迫,使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挑起起义大旗。原因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秦帝国以后,统治者对于法家的严厉法治,可能觉得并不能长远自己的统治,并且当时百家争鸣,思想流派众多,为统治者选择符合自己统治利益的手段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如儒家。提供了晚上的伦理纲常体系,可以从道德上约束百姓,手段也更加温和,便于民众接受;

    二是礼法的推行更加普遍,推行起来难度远远小于推行律法,并且礼是民间自己就可以进行广泛的监督,不再需要政府对维护法律投入那么多;

    礼法可以从对民众的教育中渗透,这样可以使规矩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更加深刻,也更加有用;

    礼法具有提前预防的作用,而法律的推行一般只有犯法之后才可能意识到,所谓防患于未然,礼法更具优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1-07
中国古代有以礼治国的说法,其中的"礼"指的是礼制。
  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中国的礼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规定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其成功之处是在于用较小的投资换来了较大规模的领土和人口,通过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礼仪是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12-25
1、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是一个人的天下,所以依法治国就不成立,因为大家同时遵循游戏规则就是对特权者的利益侵犯。
2、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所以强调礼法来驯化百姓,让百姓温文尔雅而不至于舞刀弄枪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暴力反抗的问题
3、依法治国,有宪法的底线和原则,不能杀人,但你天下都是皇上的,你个奴隶还跟我谈什么法?老子就是法,老子就是天,杀你不用原则与依据,有了法律不是就相当于皇帝自缚手脚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