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融入课堂

如题所述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参与热情
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必须唤起学生的情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受色彩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把参与的热情激发起来,去获取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如一位教师在教“角”这一内容时,利用一个童话来展开教学。
“小马离开妈妈,要独自一人到河对岸去驮麦子了。临走时,妈妈告诉他:过河的时候,要选有‘角’的图案标志的地方走,那里水浅;其他地方水深,会淹死的。小马来到河边,果然,河边竖起了许多旗子,上面尽是稀奇古怪的图案(出示投影),可是哪些图案才是角呢……”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要帮助小马,于是纷纷进行分析、讨论、比较,终于为小马找到了路线,也从中抽象出了角的概念。显然,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童话人手展开教学,学生觉得十分亲切,为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创造时机、条件,培养参与能力
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参与,而要保证他们有效参与,又必须扩大参与面,培养善于参与的能力。
1 全员参与。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而更要熟悉学生的个别差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参与学习的广泛性。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适当降低难度,课堂上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先完成习题,再训练基本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水平逐步提高,对学习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尽量去探索较深的知识,中等生在自己现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可见,在教学中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采取分层训练,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各有收获,品尝成功的喜悦。
2 全程参与。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全过程。如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等。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更有时效性,兴趣更高,才能更好地提高参与能力。如一位教师在“圆的周长”一课中这样展开教学:
(1)自提问题。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自提问题,明确了学习目标。(2)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器上演示,对‘圆周’这一概念有了形象的感知。(3)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三个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并记录下每个圆的周长。(4)自主活动。学生实验后,组织讨论: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畅谈己见。(5)自我归纳。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周率。(6)自推公式。
让学生参与目标定向,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学生的参与就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评价,提高了参与意识;参与课堂小结,提高了梳理问题和概括能力。
3 多样参与。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以及教材提供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看一看、演一演、评一评、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
三、调控激励机制,满足学生参与
“激励”是以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内在期望、动力的结合为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共性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为此,教师必须强调激励机制,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
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中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时,我激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但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学生激动了,眼里充满了探索知识的渴望,我又抛出一个问题:“看看谁最聪明,能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水口镇有一棵粗大的古樟树,你有办法知道古樟树横截面的直径吗?”学生又一次进入思维高潮,大家热烈地讨论着,终于得出了“既保护古树又求出直径长度”的方案。教师的激励,使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创造性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得到发现,参与欲望得到满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从事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探索、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创设思考的情境,多给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思维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参与中求知,在参与中主动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04
想让学生融入课堂,主要是要解决孩子会害羞的问题。然后就是要有应该良好的课堂环境,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大多数的学生也想参与其中,只不过会害羞,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多给机会。
有的学生会因为孤僻的性格不想融入团队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让他走出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