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佛教里面讲不要分别!为什么里面会有诸多善与恶!谢谢回答!

一个佛学疑问,想入门!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这些是从正见而来的分辨,是知道世间诸法相的表现和运行,是明白正常生活的道理,因此属于正思维。
善与恶、好与坏、正与邪等的延伸,演变成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则成为分别心的错误了。
一切事物都是需要通过中道来理解应化,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分辨”能力,知道如何保证“中观”而不落入“分别”的边见和邪见,而生起错误的执著。
比如说个例子:
我们知道饭菜和砂土的不同,知道饭菜能够吃,能够维持生命,而砂土不能吃,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正常的思维分辨;而如果去执著于饭菜的滋味、数量、品质等表象上的东西,不知道丰美的食物的饭、粗鄙的食物也是饭,这就是由于自我的贪欲、爱欲而来的分别心了。
引申开去,各种善恶、美丑等思维都是一样,正常的中道而观就是分辨,错误的执著去理解就是分别心在作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2
我理解的是,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有善行有恶行,与佛教本身并无关系。没有佛教,也会有善恶。佛教的不要分别是指对于一个正行的修行者,对于世间善恶不要有分别得对待。比如,遇到一个善行,我们表示赞许,遇到一个恶行,我们厌恶无比。我理解的是,对善恶行为都要慈悲对待,不要有分别。

世事有因果,对于善行,因果不虚,会有好的结果,而对于恶行,做恶者有很不好的恶报可能会等着他,看到恶行,想到他将来的果报,更是慈悲,可怜,更应对他们同情。

佛学让我知道善恶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信佛,因此自身要弃恶杨善。对于作恶者同情,对于行善者赞扬随喜,这不知道是不是无分别呢。
第2个回答  2010-06-13
不分别的境界很高,一般人很难做到。
佛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造恶业太多的话会在成佛之路上有很多阻碍;严重的会投生到畜牲道,例如“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更严重的会堕入地狱,无法出离,例如俗话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
所以佛常劝我们修一切善,而不要执着于善。 佛教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以上仅是末学的管见,也请各位有修有证的大德指教。阿弥陀佛!
第3个回答  2010-06-13
佛教让人放下执着,但又说“不诵不解亦不追求,菩萨随解深法犹以空耗!”(《维摩诘经》)
佛教让人不分别,但又说“不计较是非,菩萨不得佛道。”(《惟日杂难经》)
佛教让人安分随缘,但又说“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圆觉经》)
何以故?
答:““有”,是世法,是生活的妙用;“无”,是出世法,是生命的本体。佛法就是空有相融的中道之行,是真空妙有的圆融中道。”(星云大师)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印光大师)
“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五祖)
第4个回答  2010-06-12
无分别,是一种境界,而不是行为上的不去分别。
恰恰相反,要“正分别”,分辨于众生有利还是有害,有利即是善,有害即是恶。在积累这样的资粮(功德)之后,逐渐获得无分别的智慧。
事实上,“不去分别”在佛教中,无异傻子的行为,而平等无差别的境界,则与此大相径庭,主要体现在证悟者自己的境界里面,外人是无法知道这个“无分别”是怎么样的,凡夫所见到这些圣者表现出来的些许特点,就是没有分别心,狗屎和美食一样,黄金和泥土一样——但这仅仅是表象而已,内质的奇妙,实在非语言可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