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手握先帝“遗诏”,为何还是斗不过慈禧呢?

如题所述

肃顺是满清贵族中难得的明白人,他知道满清的高层已经烂到了根子里,所以对汉人十分重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眼光的人,最后却败在了慈禧的手上,归根结底是他“心重手不狠”,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败亡是必然的。

肃顺何许人也?他姓爱新觉罗。如此说大家势必已然明白,这是位皇亲贵胄,他的祖先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所以肃顺的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

肃顺虽然自身是满清贵族中的一员,但眼光却十分敏锐,对于满人的腐化堕落心知肚明,转而启用汉人中的有识之士,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是在肃顺的提拔下才得以身居要职。

不过这位仁兄做事容易走极端,他对满人暴戾,对汉人中的有识之士却十分恭敬。他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们那支笔厉害得很。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他受贿都只接受旗人的贿赂,汉人的则一概拒收。 这种做法,自然被满清贵族视为异类。

在咸丰年间,肃顺逐渐受到重用,咸丰对他言听计从。而他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也依然秉承自己的原则,得罪了更多的满清贵族。在他处理顺天科场舞弊案过程中,柏葰身为宰辅之臣而身陷其中,咸丰考虑到柏葰的身份,对于处斩柏葰十分犹豫,认为柏葰“罪无可赦,情有可原。”肃顺在旁边立刻说道:“虽然情有可原,但毕竟罪无可赦。” 

上面这些叙述,无非想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肃顺的确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不仅对当时的弊政有清晰的认识,更是身体力行的进行了整顿。其二,肃顺在满清贵族当中树敌太多。

咸丰对于肃顺是十分倚重的,在驾崩之前委任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希望他们能够辅助年幼的同治,使皇权平稳过渡。但同时,为了制衡肃顺等人,咸丰又分别给了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印章,让她们能够参与政务,起到制衡肃顺等人的作用,这本是帝王之术无可厚非,如果肃顺应对得法,两宫太后必然是形同虚设。

肃顺其实也认识到了慈禧的危险。她平日的手段再加上同治生母的身份,足以左右朝局最终独揽大权。所以肃顺在对凉宫太后上尊号的时候,采取了“抑西杨东”的措施,将为人平和没什么权力欲的东宫太后慈安捧的很高,让她凌驾在西太后慈禧之上。这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来说,无疑是不可容忍的事。 但肃顺此举仍是腐儒之见,即便他在名号上做些手脚,也只是扬汤止沸。慈禧毕竟是同治的生母,又手握咸丰皇帝临终赐予的“同道堂”印章,在法理上具有天然的优越,如果要防止慈禧擅权,只能釜底抽薪彻底消灭她。

事实上,肃顺也曾向咸丰谏言,让他效仿“钩弋夫人”故事(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帝,害怕其母钩弋夫人擅权,最后命令钩弋夫人为自己陪葬),但咸丰最后否定了这个建议。这证明肃顺是认识到了慈禧的危害,可谓是“心重”。咸丰驾崩之时,整个热河驻军都在肃顺等人的掌握之中,他们又是咸丰遗诏制定的顾命大臣,干掉慈禧易如反掌,但肃顺却最终没有下决心,这就是“手不狠”。 

肃顺的“心重手不狠”的最终结果是自己送上了性命。慈禧联合恭亲王等满清贵族,以“奉大行皇帝梓宫回京”的名义,将肃顺等人调离热河,并在回京途中设下埋伏,肃顺只能束手就擒,最后被问斩。

今天看来,肃顺是个目光敏锐的政治家,但也的确是“心中手不狠”的书生。如果他当年能一鼓作气除掉慈禧,历史说不定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因为肃顺得罪了很多朝廷的官员,他人品恶劣,朝中大臣都不愿意站到他这一边。即便他有先帝都是遗照,也没有人服他,自然是斗不过有政治手腕的慈禧。
第2个回答  2020-11-09
主要还是因为肃顺的人缘不太好,得罪了很多人,没人站在他这边。
第3个回答  2020-11-09
先帝“遗诏”只能使人站在首先制高点上,但若是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是不能成事的,就如汉时的“衣带诏”不能扳倒大权在手的曹操一样。
第4个回答  2020-11-09
因为真正在皇宫里掌权的是慈禧,她一直垂帘听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