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筑发展的概况

我有急用 谁知道 谢谢了

西汉时期的城市建筑

1,都城

西汉时期的大都城,大多都是根据先秦时代的城郭所改造,所遵循的建筑原则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考工记》)。

以西汉的首都长安为例,西周时期,长安地区就是周王朝的首都丰镐。大秦王朝时期,长安是大秦的离宫的兴乐宫的所在地,史书记载说,汉高祖七年,即西元前200年,西汉头任丞相萧何在长安建设出了巨大华丽的未央宫,这样,西汉就以长安为首都了。“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 :“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何曰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 。”上说。自栎阳徙都长安。”(《汉书·萧何传》)

长安都城,其实就是以未央宫为基础所建设出来的,长安都城以皇家的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甘露宫、明光宫这五大宫为城市的核心所建筑,整个城市座北朝南,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达官贵人居住地和皇宫及其中央各官府所在地,东北处是商贸集市,外城主要是民居所在地。西汉时期,长安的内城面积是35平方公里(见《中国建筑史》P3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如果加上外城的话,那么,就更加大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刘邦最初是打算建都洛阳的,后经过他的高级幕僚的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再加之萧何已经在长安建设出华丽的未央宫,这样,他才改主意建都长安的。建设长安的初期,汉朝官府施工多次,最大的 一次施工是汉惠帝三年,即西元前192年,征发方圆六百里内的民工十四万人修建了月余。所以,经过多次修建,长安城高三丈五尺,下宽一丈五尺,内城共有12个城门,分别是北面的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的复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的章城门、直城门、雍门,西北面的横门、厨城门、洛城门。

西汉长安城由于是在周秦故城上建设,所以,城市不规则,并非四方形状,城市周长六十五里。内城总面积九百七十三顷。汉平帝时期,即西汉末期,长安城有八万八千户,人口是二十四万六千二百。这个数字主要是一百六十条街巷的固定居民的统计数字,加上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属官和驻军人数,当时的长安人口约有五十余万。

长乐宫,最初是刘邦皇后的吕后的居住地,后来一直是西汉各太后的居住地,所以,长乐宫又称为东宫。东宫历来在皇城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

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朝仪宫殿,也是皇帝居所和办公场所,宫殿非常华丽。宫廷门外面塑造有大型铜马,是大臣们待诏之地,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金马门”,凡是待诏金马门的人,都一定是皇帝的近臣和信任者。西汉时期的“待诏金马门”,大致与清朝时期的“行走尚书房”相当,都是皇帝近臣和亲信的标志。

非常遗憾,雄伟壮丽的未央宫和其他长安宫殿,被农民军队焚毁于西汉末年的新莽动乱时期,之后,就没有人再能够再恢复出未央宫的雄伟宫殿了。

长安是西汉王朝的文化中心,所以,长安城内建设有六大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是石渠阁、延阁、广内阁、兰台阁、麒麟阁、天禄阁;这六个图书馆和博物馆藏书一万三千卷,还有天文历法的仪器图表和大量的出土古物,历来是中国各地文人向往之地。

长安分内城和外城,外城主要居住的平民百姓,街道闾里有160多个,闾里,相当于现在的社区街道,由此可见,当时的长安的外城,也是巨大和繁荣的。

长安北面有七个附属小城市,这些城市叫做“陵邑”,是根据皇帝的坟墓所修建的城郭,一般只有几百户人家,相当于是个小镇。但是,由于这些小镇上的居民大多都是贵族和豪强地主,所以,这些陵邑也是很繁华的。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被贬以后,就担任过汉文帝陵邑中的邑令,相当于镇长职务。

长安内城的大街有八条,称为了八街,东西方向有九条街道,称为九陌。通向未央宫等宫殿的街道有三条,中央的一条,称为“弛道”,主要用于皇帝使用和军情急报使用,一般人不得进入弛道,连太子也不能够例外。当时的街道旁边,都栽种有树木。当时的居民,一般人不容许当大街开门,房门开在大街旁边的小巷中。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能够把大门开在当街上。

西汉时期,长安是国家贸易中心,城市的东西沿线街道,都是贸易商店和集市,所以,“买卖东西”这样的说法,就因此而生。

2,地方城市

西汉时期,各地郡府邸所在地,大多都比较繁华,也像长安一样在古代城市的基础上建筑了城郭。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各地区内的政治、经济商贸、军事、祭祀的中心区域。西汉时代,全国有六大城市,分别是:关中地区的长安城,齐鲁地区的临淄城,三河地区的洛阳城,燕赵地区的邯郸城,巴蜀地区的成都城,南阳地区的宛城。

这里,笔者以成都城市为例去介绍西汉时期的地方城市情况。

根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成都市建筑城市的时间,大致是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即西元前310年。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在成都平原上建筑了成都市,根据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三的说法,是“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这样的说法,仅仅是民间传说,这大概是因为西汉时期的成都市的城楼还有“张仪楼”的缘故而来。这就是说,成都市的建设,可能因为当时该地很潮湿,所以,选址也颇费心计,可能当时的建筑师傅们考虑了龟的生活习俗,在加之当时成都市的建设主管是秦派驻蜀地的官员张仪,这样,民间就牵强附会了这个故事了。

其实,从现在的考古上看,特别是从1990年代在成都市发掘出的“金沙遗址”上看,成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是当时古蜀国的都城了,城市布局也非正南北布局,可能是当时根据河流的情况而设置成为了城市向东南延伸的格局。

成都市的城市格局,是目前中国城市史中遗留文献最多的城市,一是西汉时期的扬雄著作有《蜀都赋》,西晋时期的左思也著作有《蜀都赋》,同时,西汉时期的辞赋家王褒著作有《益州记》和《僮约》,这些文献中,都有对西汉时期的成都市的城市格局的描写。同时,目前中国出土的大量表达民俗生活画面的雕画汉砖中,成都平原地区出土最多,其中不少汉砖,都刻画了汉朝时期成都市的民居生活画面。这些,都给予今人了解西汉时期的中国城市生活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下面,笔者摘录几段刻画西汉时期成都市城市格局的文字:

左思的《蜀都赋》记载当时的成都市说:“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帀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营新宫于爽垲,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内则议殿爵堂,武义虎威。宣化之闼,崇礼之闱。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晖。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室。亦有甲第,当衢向术。坛宇显敞,高门纳驷。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靓妆。贾贸墆鬻,舛错纵横。异物崛诡,奇于八方。布有幢华,麫有桄榔。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舆辇杂沓,冠带混并。累毂叠迹,叛衍相倾。喧哗鼎沸,则哤聒宇宙;嚣尘张天,则埃壒曜灵。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左思《蜀都赋》)

由此可见,当时的成都市是个“喧哗鼎沸,则哤聒宇宙;嚣尘张天,则埃壒曜灵。”的极其繁华的城市,城市内的“华阙”和商铺特别多,所谓的“华阙”,就是西汉时期的一种城市艺术和文化建筑,类似于现在城市中的雕塑和标志建筑等。而且,从左思的《蜀都赋》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市的建筑大多高大华丽,商业非常发达,“都人士女,袨服靓妆”,说明当时的城市人非常注重打扮穿着,成都市内是河流纵横,可以“列绮窗而瞰江”。

扬雄的《蜀都赋》也有对成都市的描写,他写到:“尔乃其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丽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江。武旦镇都,刻削成帘……百华透春,隆隐芳芳。蔓茗萦绕,翠子青黄。丽靡靡离烛,若挥锦布绣,望茫茫兮无幅。”

从扬雄对西汉时期的成都市的描写上可以知道,当时成都市的街道已经有四百余条了,而且,全城市都栽种有花树,城门有九座,满城都有河流小溪,城内海洋武旦山,而且,当时的成都人已经有了聚集喝茶的习惯了,大概就相当于后来的茶馆吧。成都市的锦江里,经常有洗涮清洗蜀锦蜀绣的工人在劳动,他(她)们把编织和刚刚才印染好的蜀锦蜀绣条幅放在河流中顺水漂流,显得非常好看和美丽!扬雄笔下的成都市,充满了清新和柔和的生活气息。

西汉汉宣帝时代的王褒在他的《僮约》中也有对成都市市民生活和设施的描写,这些描写,在目前成都市出土的汉砖中得到了证实。当时的市民的民居,大多是院落式样的,住户的房门大多对开,几乎是家家有水井和堂屋,屋内大多设置有宽大的廊坊,供给人们休息和吃饭使用,院落大的人家,院落中还有专门饲养家禽的场所。

成都的城市在西汉时期分少城和大城,大城是官府所在地和贵族居所,少城一般为老百姓居住。同时,城外也有不少民居和街道

目前,成都市出土的一幅市民居所汉砖图,是中国建筑民居的代表作,从这幅汉砖图式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市市民有斗鸡的习俗,院落内建筑有楼阙,这是一种艺术建筑,也有望风的功能作用。这说明,西汉时期,连稍微富裕点的人家户的住宅,也有塑造阙的习惯,可以想像,这种“阙”在当时是艺术和身份的象征。成都市房屋建筑格式,基本上都是干阑式的。

三,园林

西汉时期的建筑,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建筑,园林设施都不少,特别是那些富人家庭,几乎都有装饰园林的习惯,由此可见,中国民居的园林设施,是由来已久的。这尤其值得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和民居建筑所吸取。

西汉时期,都城长安内有巨大的昆明湖,当时的地方城市的成都市内,也有不少湖泊和河流,依水而居,是中国人古老的民居传统。

西汉时期的园林设计,大多都是山、水、湖、花草的合成式样,与现在的苏州园林风格差不多,只不过,当时的园林内,大多要养鲜活的水禽和鸟兽,以体现自然的风情。

同时,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盆景,这是一种精巧的园林艺术,这说明,当时的城乡中已经有了职业的园林设计和制作工匠了。

四,乡村民居

北方地区的大多是集中居住的村落,但是,南方民居大多散落,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大多都是一户一居,这样的乡村居住习惯,至今依然存在于四川地区,这一是因为蜀地治安良好,人们和平安定,没有部落间的战争械斗的事情发生,另外,就是与当时人们普遍形成的园林居所习惯有关系,西汉时期的村民,大多喜欢在自己居所旁边栽种各式各样的果树和花树,同时养家禽,所以,他们的如花似锦的居所,本身就是一个个的园林。由此可见,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很会生活了,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内的乡村生活民居格式,已经达到了现代别墅区的审美程度了。这,大概就是中国乡村生活特别人性化和优美的原因吧,这样的“天人合一”的乡村生活形式,也是历朝历代士大夫们普遍所向往的。

这就是说,当今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们,应该高度注意和准确认识到中国古代乡村民居的文化内涵,应该把这些很人性化的民居内涵开发和发掘出来为今天的建筑所用。

西汉时期的房屋,已经普遍产生了窗户,但是,窗户大多是固定的,不能够自由开启,东汉以降,中国的窗户才开始大量的可以开闭。

西汉时期已经产生了斗拱建筑工艺,这是一种可以分散压力的构造,可以使得房屋屋顶的屋檐更加宽大。

五,雕凿建筑

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石崖坟墓,这是一种完全依靠金属工具在山崖峭壁上凿出来的坟墓,目前,在四川地区发现了不少这样的石崖坟墓,尤其以四川彭山县的江口镇的东汉石崖墓和四川三台县的郪江古汉墓最为精致和典型,这些石崖坟墓,以东汉的居多,也有不少是西汉时期的。这种石崖坟墓,制作工艺非常精美,反映出汉朝时期的凿石工艺已经很发达。这大概就是后来中国的石崖宗教塑像特别丰富多彩的原因吧。没有汉朝时期的凿石工艺的前提,是产生不出魏晋以降的许多大型山崖宗教塑像的。

西汉时期,已经产生了大批陶俑以取代丧葬祭祀中的陪葬需要,只不过,至今没有发现西汉王朝具有像秦始皇那样的大型兵马俑了,这标志着西汉王朝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目前发掘出来的汉朝陶俑中,取乐和表达富贵的艺术品特别多,这反映出了汉朝时期的民风是崇尚富贵和追求安逸的。

汉砖雕画,是汉朝遗留给今人的一大文化遗产。这些汉砖上丰富多彩的雕画,表达出了许多汉朝时期的民风和民俗。这样的雕画汉砖工艺,一直遗留下来,至今依然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建筑中。

从汉砖上可以知道,西汉时期的集市贸易,大多是采用的棚户买卖,就是人们各自搭建出堆放货物和买卖货物的棚子,这样,就形成了集市了。这样的棚户集市,至今在中国一些偏远地区可以见到。

西汉时期最为典型是雕塑,是霍去病坟墓前的那尊大型的“马踏匈奴”的石雕塑像,其雕凿工艺和艺术风格,都是一流的。这尊雕像,现在依然在西安霍去病墓前,只不过风化得很厉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8
秦砖汉瓦,西汉的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基础,此后2000年,中国的建筑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一直到现代,我们还在使用砖瓦来建造房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