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诗词绝句(零基础学写诗)89

如题所述

绝句之名源于南北朝的文人联句。文人联句为各咏一事,联为一篇,止为绝句。绝句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徐陵主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收诗769篇﹐共为10卷。)卷十.古绝句四首。后清代王士祯(zhēn)在《池北偶谈》中对绝句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联句有各赋四句,分之自成绝句,合之乃为一篇。”到了唐代,绝句吸取了律诗格律,开始押平声韵、讲究平仄、间有对仗。当时唐人多称绝句为律诗,故有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的“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这里的“小律诗”指的就绝句。后人为区别二者,分称为律绝和律诗。另清朝钱良择在《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述:“绝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唐人谓之小律诗。” 依绝句之名源,对于绝句的称谓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称绝句为“截句”。认为绝句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
此为元代后流行之说。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指出:“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出,遂令充畅尔。”清代诗人、诗论家赵执信也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由此可见,截句的说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臆断,不足为信。
第二种。“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唐人赋予声律定型的,应为律绝,此不能涵盖整个绝句。且绝句之称之诗早于唐前已有。
所以,绝句之称谓,应是以五字或七字为句,以四句为篇的一种诗歌体裁。有古绝和律绝之分。古绝不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可押仄声亦可押平声;律绝需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必押平声。其特点可以用十六字来概括:篇幅短小、语言明了、题材平常、情意绵长。
篇幅短小:如果我们把歌行比作电影,那么,绝句就是一个画面。如:
凉州曲
(唐代诗人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把享饮美酒的欢愉与血战沙场的惨烈这一矛盾,臵于“欲饮”美酒,琵琶催饮的那一刻。
渭城曲
(唐代诗人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写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王维相送于客舍。这其中的一切过程诸如设宴饯行、对酒
倾谈等等,都略过不写。而只选取别宴将散的场景来表达依恋之情。
语言明了:就是诗的表达要明白,让人一看就懂。如:
静夜思
(唐代诗人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只是用了明了的叙述,就把远客思乡之情,写得意味深长。
回乡偶书
(唐代诗人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却寄寓着诗人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题材平常:就是题材要是常见的,带普遍性的,且很少用典。如:
登鹳雀楼
(唐代诗人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楼远望所见的平常景象,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这样一个常见而深刻的道理。
咏柳
(唐代诗人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通过对常见的春柳描写,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绝句正是用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和感受,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引起他人的共鸣。 意味绵长:就是诗的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如:
秋夜寄邱员外
(唐代诗人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首诗虽淡淡着墨,却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诗人岑参)
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重阳诗,将节日思家与忧虑国事合在一起写,于朴素质实中包蕴无限情韵,耐人咀嚼寻味,余意深长。
二、五绝的形成
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其道出了绝句起源于古诗,特别是古之民歌的四句体。
然秦时《长城谣》虽已具备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但其句句入韵,体非古绝;而汉魏乐府诗中的一部分五言四句歌谣,则是隔句用韵,体合古绝。如:“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所以,我们今天探求五言绝句的源头,大概只能是追溯到这里了。
五言四句这种诗体,大量产生于南北朝。然以南朝为最多,仅以“子夜”为题的,就远超过百首。如:
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
子夜四时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履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变歌
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
三更出门去,始知子夜变。
北朝的数量远不及南朝。艺术表现也较为朴拙。如:
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这种率直的写法,在南朝中不曾见。
北朝以谣体为主,口头创作居多;南朝书面创作居多,且加工痕迹较为明显,应为文人拟作,艺术技巧更加成熟,对唐代五绝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的五言四句体以乐府小歌辞为主,文人创作数量不多,内容题材比较狭窄,艺术表现手法也较朴素单纯,以“明转天然”为主要特色。但在艺术上作了较为有益的尝试,为初唐绝句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初唐的宫廷五绝,其风格与六朝没有多大差距。但这时已有一些作品,注意到了诗的比兴寄托,从而透露出了时代变迁的信息。如:
咏石榴
(唐代诗人孔绍安)
可惜中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

(唐代诗人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自君之出矣
(唐代诗人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些诗,题材上是旧的,而手法却是新的。各诗的兴趣都不在物体而在人事。如孔绍安的《咏石榴》是诗人投奔唐高祖李渊后的言志之作,表明了相见恨晚之意。虞世南的《蝉》借蝉的居高声远,则寓托着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一个人只要立身品格高洁,即使没有外在凭藉,也自能声名远播。尤其是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被前人众口一词地赞为超前绝后,同题中古今第一诗。其实这首诗只是对辛弘智之作(自君之出矣,梁尘静不飞。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容辉。),改动了一句和一字。其道理何在呢?关键仍在于兴寄。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由于她日日夜夜的思念,容颜憔悴了。宛如那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残月。此诗将辛弘智诗中的“梁尘静不飞”这一较平之句,改为“不复理残机”,既切怨妇之情,又用“理机”双关了政治上日理万机之意。又改“容辉”为“清辉”,非但韵度更佳,与辛作比,已不局限于女容,而是隐射到政治上的清明。满月之喻,暗示物极必反。满月之清辉,夜夜看减。像五绝这样的短篇,一有了兴寄,读来就不再是一览无余,而是更耐人寻味,并加大了诗的容量。这在六朝咏物诗的基础上,已是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了。
特别是初唐五绝的生活化,是六朝以来五绝最为显著的。这一时期的代表,当推王勃。王勃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在初唐四杰中名列第一。他的文学主张是崇尚实用,力求摆脱齐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