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数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1. 古汉语表示数量的用法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一,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1,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有"是"又"的假借,读作yòu.2,缺位处一般不用"零"补位.3,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不用.例如:?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③至于孝平,郡国百三.(《后汉书·郡国志序》) 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 二,序数表示法 序数是表示事物次序的数.现代汉语中的序数表示法是在基数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汉语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1,基数前加"第"字.这种序数表示法古今一致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数.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战国策·齐策一》) 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李陵《与苏武书》)3,记年月不加"第"字,这与现代汉语一致.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单用时,意思是"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如:?①天帝之季女.(《水经注·江水》) 三,分数表示法? 分数是表示事物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1,分母与分子之间有"分"字和"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词+之+分子"的格式.这是文言文中分数表达最完备的格式.例如:?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②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同上)"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即"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四分度之一"即"四分之一度".2,有时,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名词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之+分子"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例如:?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②若复数年,则损失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后出师表》)3,分母与分子之间只有"分"字而无"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 ①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记·天官书》) ②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大吕长七寸五分二,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4,分母,分子之间只有"之"字,而无"分"字,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例如: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②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5,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分子连写,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如:①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四,倍数表示法 倍数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用专字表示固定的倍数.两倍用"倍",五倍用"蓰".例如:①种豆三亩,粟倍之.(宋濂《王冕传》) 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2,只用数词直接表示倍数,而省略"倍"字.例如:①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商君书·更法》) ②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潜夫论·赞学》)3,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往往两数连写,前面的数表示倍数,后面的数表示基数,形成"倍数+基数"这种格式.例如: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②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三五"即"五的三倍(十五)","四五"即"五的四倍(二十)","二八"即"八的二倍(十六)".五,约数表示法 约数又叫概数,是表示大概的不确切数目的数.古汉语中的约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示方法:1,用整数表示大约数目.例如: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②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诗经》本三百零五篇,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三百","七十子"都是就其整数约略而言.2,用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例如: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五六","六七","二三"都是表示大约之数.3,在整数后加"余","所","许","有余"等词表示约数.例如:?①邹忌修。

2. 【文言文的数量词有何特点】

文言文的数量词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三大特异之处.第一,量词不发达.甲骨文中虽然已有了物量词,如:鬯(chàng,一种香酒)二升.但只限于器具与度量衡单位.一般的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如:个),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发达.动量词起源更晚,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增多.所以,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词的,特别很少使用动量词.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动词.如(加点的为数词,下同):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欧阳修《卖油翁》)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第二,词序上有差异.数量词修饰动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如: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这里,数词三放在动词顾的前边.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前置,还可以后置.如:4.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第三,表数方法上的差异.可分为三种: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如: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两者都省略掉.如:6.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如: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上)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林嗣环《口技》)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以上句子中的数字都是概数,千万不可拘泥字面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另外,像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三百六十行等之类的说法,也都是极言之多,不可望文生义.。

3. 【如何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2 掌握虚词的用法.。

4. 文言文中形容数量非常多的二字词语并且比较优美的有哪些

1、繁多

【解释】:种类多,数量大

【例句】:旧社会税收名目繁多,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2、众多

【解释】:为数很多。

【例句】:地震灾害发生后,众多灾民及时得到了 *** 的安抚。

3、颇多

【解释】:很多。

【例句】:她参观了这次展览后,体会颇多。

4、大量

【解释】:解释为数目很多,事物的集合、汇总。

【例句】: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

5、海量

【解释】:通俗的意思就是像大海一样多的量。

【例句】:光盘库是当前海量信息存储的一种重要方式。

6、繁复

【解释】:指繁多复杂。

【例句】:万物繁复,亦有始终。

7、缤纷

【解释】:是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例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8、浩繁

【解释】:指浩大,繁多,繁重。

【例句】:明天还得继续与卷帙浩繁的资料打交道。

9、稠密

【解释】:指数量多,密度大。

【例句】:今莽草蜀道、襄、汉、浙江湖间山中有,枝叶稠密,团栾可爱

10、繁杂

【解释】:事情多而且杂乱。

【例句】:铁路托运需要办理很多繁杂的手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