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清 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翻译: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扩展资料: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

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9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此诗中所写,万里长城仍在,而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却不在了。意思就是说,不能太执着于物质享受,即使是当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得到了天下的人,最后也没能带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万里长城经过几百,几千年的风吹日晒,见证了多少的历史,来来往往,还是什么都没有带走,仍旧站立在那里。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所追求的无非就是很简单的物质生活,往往忽视了精神食粮。其实,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忘记了最初的那份纯真。

又有一文讲: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来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赋诗一首就是这首诗,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张英并不会因为职务来压人,或者说他就保持了那份最初的信仰,为百姓干实事。所以,我们讲不能因只追求物质而忘记了精神,要保持宽阔的胸怀,坦荡的心胸。

“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从来没有人注意过你、欣赏过你,生命将是一种悲哀。如果从来没有人与你摩擦过、争吵过,对于你的生命来说也同样不完整。

交给我们去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很短,而我们如何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宝贵的决定和想法,而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下诸如此的无用功。

希望我们以此来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三尺又何妨,退一步海阔天空。心胸开阔的人永远会得到百姓的爱戴。

第2个回答  2015-11-11
六尺巷:是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一处历史名胜。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其后清朝名臣张廷玉的父亲)的家人因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所以写信给当时在京作官的张英,要求他让当地官府帮其家人撑腰。张英收到信之后,随即回诗一首: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收到信之后当即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其邻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让三尺。两家之间便空出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后来康熙帝知道了这件事,敇立牌坊以彰谦让之德。现存在当地的牌坊,其实是1999年于故园重修时依旧制重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2
让墙诗的全文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是一位官员在家人和邻居因建墙起争端时候写给家人的家书。“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化用秦始皇修长城的典故,说秦始皇修下流传至今的长城而他自己早已不在,寓意为,无论是多大的功绩或是财富,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经归为尘土,所以不要太在意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
第4个回答  2022-07-07
故事背景: 地方上有两家邻居因三尺庄基地引起纠纷,其中一家是地方豪强、另一家的主人在朝廷做大官,双方互不相让。 其中一家写信千里送到大官手里,希望通过关系打压地方豪强的邻居,让他们让出三尺。 该大官收到信之后回复的这首《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家人收到信后,就不再与邻居争论,让出三尺土地。 邻居听说这份书信后,也感到羞愧,也主动让出三尺, 后来就有这三尺巷, 好像现在还有这个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