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所有 于 字的用法

如题所述

  于

    于,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出于,由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于,向。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于,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简介】:《师说》是韩愈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5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助词。的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追答

求采纳

追问

我说的是于字,不是之字

追答

百度搜的。

在找找群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