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智力的方法

随便什么方法,多多益善,可以复制,最好有些好的方法,具体一点
具体的方法啊

1、训练空间识别能力。
经常变化孩子的环境,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不妨有意改变路线;玩玩捉迷藏游戏;只给孩子看小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让他想象整个小动物是什么样子;将一幅画的一部分遮起来,让他猜其他部分是什么样等;放一堆糖果在桌上,训练他用目测法判断糖果的数量;下棋也会对孩子的右脑产生很好的刺激。
2、手指用左手剪东西、抓玩具、玩石子,玩豆豆等,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可以增强手指的柔韧性;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活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玩积木、橡皮泥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经常让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
3、学音乐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尤其古典音乐对孩子右脑的开发有很大影响。听钢琴曲时让孩子用左手模仿按琴键的姿势、听小提琴曲时让孩子模仿压琴弦的样子。此外,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它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
4、体育运动右脑在运动中对形象的感知及细胞的激发比静止状态更快更强。每天跳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5、益智玩具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电脑游戏机也是锻炼孩子右脑的好工具,要为孩子选择一个以图形为主的游戏,如想象游戏、猜图游戏等。买新玩具后,父母没有必要按说明书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玩,放手让他们去摸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5
1、智力是个体接受知识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无法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理性知识。智力是个体接受知识的唯一手段,如果个体不动用智力去记忆知识,个体根本不可能会获得知识,同时,智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掌握知识的深浅、难易、巩固程度。因此,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要提高运输速度的话,就要在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上下功夫。
2、知识的任何属性都必须通过人们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反之,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与创造,必将赋予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必须动用自已的大脑去记忆、思考、分析,在这过程上,智力也得到了发展。知识内容对智力的要求越高,就越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儿童的学习方法有关,教师用启发式教学,还是要注入式教学,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是死记硬背,这些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大不一样,如果知识是经过学生的脑力劳动得来的,那么学生不仅学得牢,而且会大幅度地促进智能发展,如果知识是儿童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的,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杂乱的,对智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大。
3、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高于接收知识所需的智力水平,学生学习就轻松、自如;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若低于接收知识所需的智力水平,学生学习就会感到困难。这是一部分差生成绩差的原因。智力训练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智力,使它高于接受知识所需的智力水平,教师在传授知识中也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但永远达不到要求,但采取启发式比注入式会好些。
4、智力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运输工具,知识是货物,想要运定量的知识而又想提高速度的话,唯有在运输工具上下功夫。
5、知识是智力发展的“中介物”。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那么能力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常说的“无知必无能”是很有道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如活动、游戏等。
6、智力开发的重要性不仅仅反映在个体学习的活动中,还体现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是为了不用学,教是为了不用教”,学生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而这唯有在培养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
7、虽然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但它们并不是等同的,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不能完全表明他的能力大小,因为具有同等知识的人,他们的能力水平可能不同,能力强的人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可能比较轻松自如,能力弱的人就要花一番力气,下一番苦功,因此,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个性特征等都制约着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速度、深度及巩固程度,在上述条件相同时,能力才显示它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教学中存要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了学生学得了知识,但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8、现在的教材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和训练为编排体系的,在智能的训练上缺乏系统性,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显得不够。在应试教育中,许多都是和学生都为了分数而转,而忽视了智力的开发,这使本身就先天不足的智力开发更显得不足。
9、智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并不同步。根据医学资料,人的脑细胞数约为140亿个,身体细胞由婴儿到成长成人增加25倍,而脑细胞却与出生时相同,一直不会增加。至于脑的重量,它从出生的400克到成人时可达三至四倍,这是随着脑中的神经突的成长,互相复杂地缠住而增加重量所致。人的脑部在两岁时形成有关性格部分;六岁时,形成思考的基本路线,到十岁,可以略见其将来的精神成长。因此,二、六、十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此期间,能健全地调整神经突起的组合,才易发育成有高度思考能力而意志坚强的孩子。(摘自春城晚报1989年8月20日)。在儿童智力发展速度方面,早在本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平特(R.pintner)的研究认为,儿童从初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期。从5岁到10岁,发展速度虽然比不上前一时期,但仍有较大的增长。以后5年,即从10岁到15岁,发展速度逐渐减少,但未停止。大约说来,约从14-16岁起,智力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在智力测验的尺度上,已经看不到什么特殊变化了。这一论断,与本世纪60年代心理学布鲁姆(B.S.BLOOM)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1964)一书的论述是一致的。他认为,从初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若以生后17岁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在1岁以内将发展到20%,4岁时已经过到50%,8岁时达到80%,13岁达到92%,17岁为100%。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都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到6岁时大部分都接近成人的水平,尽管6岁以后人脑还在成长,智力还有变化,这种进步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持续不断的,但是6岁以后智力发展的速度慢,与6岁以前相比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大多数人在6岁才开始进入学校,两者并不同步,可以说,智育已经完成了,知育才刚刚开始,倘若把智育结合在知育中进行,岂不笑谈。智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是在0-8岁(布鲁纳语),而这时期学生接受的知识并不多,因此,这一时期知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应该以智育为目的,以知育为手段。即不在于学了什么,更多的在于培养了什么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智力训练课”,如美国在一些小学中开设“思维技能课”,并在语言、艺术、数学和社会学科的考试中增加检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这类题目要占试题的30-60%。我国从1992年-1994年连续召开三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内容包括,开设创造教育课,讲授创造教育原理,进行创造能力训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作活动,开展科技创作活动,传授创造技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10、 幼儿的智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锻炼五官。 可从一二个月给婴儿创造听、看、摸的机会。二是训练动作。让他们尽早走、跑、看、摸,并达到动作协调。三是尽早学语言,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四是培养好奇心。当孩子对周围事物感到新奇时,父母要耐心回育

智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要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没有它,就会严重地影响活动的效率,以致使这些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它是个体接受知识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无法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理性知识。智力是个体接受知识的唯一手段,如果个体不动用智力去记忆知识,个体根本不可能会获得知识,同时,智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掌握知识的深浅、难易、巩固程度。若将货物要运用到大脑这个仓库,能力就是运输工具,想要运用定量的知识,又想提高运输速度,就必须在运输工具上下功夫。因此,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要提高运输速度的话,就要在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上下功夫。
知识的任何属性都必须通过人们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反之,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与创造,必将赋予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必须动用自已的大脑去记忆、思考、分析,在这过程上,智力也得到了发展。知识内容对智力的要求越高,就越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儿童的学习方法有关,教师用启发式教学,还是要注入式教学,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是死记硬背,这些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大不一样,如果知识是经过学生的脑力劳动得来的,那么学生不仅学得牢,而且会大幅度地促进智能发展,如果知识是儿童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的,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杂乱的,对智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大。
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高于接收知识所需的智力水平,学生学习就轻松、自如;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若低于接收知识所需的智力水平,学生学习就会感到困难。这是一部分差生成绩差的原因。智力训练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智力,使它高于接受知识所需的智力水平,教师在传授知识中也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但永远达不到要求,但采取启发式比注入式会好些。
智力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运输工具,知识是货物,想要运定量的知识而又想提高速度的话,唯有在运输工具上下功夫。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中介物”。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那么能力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常说的“无知必无能”是很有道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如活动、游戏等。
智力开发的重要性不仅仅反映在个体学习的活动中,还体现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是为了不用学,教是为了不用教”,学生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而这唯有在培养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
虽然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但它们并不是等同的,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不能完全表明他的能力大小,因为具有同等知识的人,他们的能力水平可能不同,能力强的人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可能比较轻松自如,能力弱的人就要花一番力气,下一番苦功,因此,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个性特征等都制约着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速度、深度及巩固程度,在上述条件相同时,能力才显示它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教学中存要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了学生学得了知识,但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又称智力,即是在一切活动领域中不可少的认识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它的发展是培养特殊能力的基础。因而我建议要设立智力训练课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智力智力训练。特殊能力即在专业活动领域中中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对于某一人才而言,某一能力必须得到特别的发展,如数学家的数学才能,这就是主导性发展原则。
现在的教材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和训练为编排体系的,在智能的训练上缺乏系统性,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显得不够。在应试教育中,许多都是和学生都为了分数而转,而忽视了智力的开发,这使本身就先天不足的智力开发更显得不足。
智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并不同步。假定其着力为100%,那么儿童在1岁以内将发展到20%,4岁时已经过到50%,8岁时达到80%,13岁达到92%,17岁为100%(布罗姆)。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都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到6岁时大部分都接近成人的水平,尽管6岁以后人脑还在成长,智力还有变化,这种进步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持续不断的,但是6岁以后智力发展的速度慢,与6岁以前相比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大多数人在6岁才开始进入学校,两者并不同步,可以说,智育已经完成了,知育才刚刚开始,倘若把智育结合在知育中进行,岂不笑谈。智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是在0-8岁(布鲁纳语),而这时期学生接受的知识并不多,因此,这一时期知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应该以智育为目的,以知育为手段。即不在于学了什么,更多的在于培养了什么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智力训练课”,如美国在一些小学中开设“思维技能课”,并在语言、艺术、数学和社会学科的考试中增加检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这类题目要占试题的30-60%。我国从1992年-1994年连续召开三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内容包括,开设创造教育课,讲授创造教育原理,进行创造能力训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作活动,开展科技创作活动,传授创造技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会“玩”的孩子会读书。
第2个回答  2009-08-25
我总共在线测量过自己的智商2次,不同的测试内容(其实也大同小异了),都是严格遵照测试要求来的。得分分别是143(占人口比例未知)、125(>95%)。
所以我就不谦虚了,自觉是智商不低的人。感觉回答问题的人少有明白智商是什么东西的人。智商是什么,具体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它有两个维度可以测量,就是速度和正确率。
简单说,智商高的人,学习或理解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更高。
所以,提高智商,我认为要分为两方面:提高速度、提高准确性。
汽车的速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动力和传动系统,一个健康的大脑(脑容量很关键)无疑是高智力的保证。如果要提高它的功效,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愉快的心情都不可少。尤其鱼类、核桃之类富含软磷脂的东西应该常吃。保持好心情能让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不会长期过分刺激它。兴奋类的食品饮品尽量杜绝,道理同上。
提高学习或理解问题的准确性的途径很多,激励、培训、方法都是综合因素。这里我提几个具体的方法:
1,对待小孩子,最好以兴趣为主。这是一种变相激励。比如做对了一件事,要给与夸奖。特殊的表现,可以给点物质奖励。与其进行平等的对话,用伟人故事激励他,向他阐述周围自然界的道理,让他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契合又有差别的联系。买点积木玩具、游戏类物理实验模型、去看看科技博物馆。总之,尽最大可能激发他的兴趣。同时在小事上(比如穿衣吃饭叠被)帮其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这个信念说白了比智商有用得多。
2,对待成年人,以压力和激励为主。部分工作轻松的人会有智力减退迹象,这很令人遗憾。成人心智已经比较健全,这时候需要的是明确的动力。这时最好安排具有挑战性又在能力能够完成范围内的任务。通过大脑紧张的工作锻炼其工作效能。任务可以是工作上的,可以是自己根据兴趣爱好制定的。爱好有很多,不一而足,需要自己去发现,我个人喜欢读书,金融类。不要安排看一眼就能干完的事情。挑战性是锻炼的上限。上限就设定的很低,那就没什么效果了。
3,老年人,很容易智力减退。这个时期,主要是保持。要跟上生活节奏,培养自己的爱好,最好是智力活动,比如下棋,唱歌,炒炒小额度股票什么的(额度大了对心脏不好)。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有机会交流。
第3个回答  2009-08-25
事先说明啊,这些方法如果不勤奋和持之以恒是不奏效的,而且不要因为提高智力就忘记了去开朗快乐地投入美好的生活,因为脱离的生活实际的聪明根本不叫聪明。
很简单啦,就十五个字: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激励、多创新 没什么可说的啦,想提高哪方面的智力就在哪方面学习、实践、创新就行了。但要注意,思考决不是漫无边际、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产生思考,要知道观察可是人类一切文明包括历史、科学、文学产生的根本源头。
谨以此献给那些还在努力进行学业和研究的同事,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不知道的东西就问,这样知道的就多了
知道的东西多了,自然就智力高了
第4个回答  2009-08-28
开发右脑。即身体左半幅的锻炼。对于抽象思维有很大好处。
智力的基础是知识,要多学习。高智力的人绝对是因为学识渊博才高智力,而不是因为高智力才学识渊博。
要勤用脑,善于用脑。多思考,多想想为什么?多做一些逻辑推理,计算方面的锻炼。而且要劳逸结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