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简体字是抄袭中国的吗?

如题所述

日本文字 是“中国草书”的 演变, 草书 即 “繁体字”的 简写 方式。 日本古代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汉字通过朝鲜传人日本,并被接受作为记录日语的文字。尽管后来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假名,有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但是汉字在日本文字中仍占主导地位。进入明治时代前后,日本人有感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他们要急起直追。日本的一些文学家在研究了西方文字以后,认为日本文字有很多的缺点,特别是汉字难学难记有必要加以改革。从此,关于汉字问题的争论,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现在,各种意见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全废汉字论,现限制汉字论,拥护汉字论。日本政府便开始实行限制汉字的国语政策。但是奇怪的是日语中的汉字并没有因此而逐渐衰退`消亡,相反还在逐渐地增加`复活。 首先,是纵剖面的研究,即从事历史方面的探索。拒史籍接着记载的材料分析,日本古代没有自己的基础文字,日本是从交通方便的古代朝鲜和中国引进汉字的,并利用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方法,利用汉字创造了万叶假名和假名,使汉字成了不同语言体系的日语的载体。 其次,是横切面的研究,即理论学说方面的探索。我们以汉语中的古音为标准,对现代日语汉字音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得出的结论是:一,日语汉字音主要吴音与汉音两种,吴音的母胎音是隋唐时期的汉字音。二,形成吴音与汉音两种体系的原因主要是,吴音是伴随着佛教文化传人日本的,是在佛教界人士的坚持下,得以保存和坚持下来的。汉音是伴随着儒教文化传入日本的,它得到日本朝廷的大力提倡,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因此得到迅速发展。由此形成了吴`汉两音并存的独特现象。三,吴音和汉音无论是在声母系统还是韵母系统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日本在引进汉字音时,是根据日语音韵的特点,有所取舍,有所改造的。我们通过对日本国字这一现象的观察,认为日本人的祖先不但接受了汉字作为本国的文字,而且为了能适应记录日语的需要,创造了汉字体文字——日本国字,由于这些字的造字方法深受中国会意造字的影响,因此绝大多数的日本国字是会意,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的国字有的消亡了,有的保留了下来。同时,日本还对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主要采用限制汉字数量的方法,以假名代替汉字,从而达到限制汉字数量的目的,是日本整理与规范汉字的最大特色。 第三,从实用范围考察。日本从1923年开始实行限制汉字的政策,至今,汉字在日本现代社会中使用的状况究竟如何?得出的结论是在明治与大正时期,用汉字记录的新词语约占80%以上,占压倒多数,进入昭和时期,汉字记录的新词语约占50%,用假名记录的新词语约占40%,发生这种逆转,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在专业用语方面,汉字的占有率也是相当高的,其中汉字占有率最高的是逻辑学占88%,最低是化学占48.2%,化学在23个学科中是唯一的汉字占有率低于一半的学科。我们考察了日本文化的载体。汉字是日本的人名`地名的饿主要的物质材料,用汉字书写的人名`地名占95%以上。依靠汉字,日本的人名`地名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当了运载`传播的工具和角色,向后人传递着日本各个时代的文化信息。通过日本人名的用字,我们还可以看到中日两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事实。还有通过对日本的报纸`杂志`公用文`书信使用汉字的现状的考察,我们得出如报纸和公用文在限制汉字方面比较坚决,用字较规范,而杂志和书信在用字方面却比较灵活,个人色彩比较浓重。再如,在同样的字数内,报纸的汉字占有率比杂志高,这是因为报纸的版面少,而汉字能反映较大的信息量等第。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和考察,我们得出结论是只要日本的政治`经济态势不发生根本转变,那么汉字在日本就不会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汉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废弃汉字,等于切断历史,使日本人与他们的传统文化隔绝。再说,汉字跟儒教有关,跟忠君爱国有关,废了汉字可以动摇日本的国体。二,日语中的同音词太多,据统计,日语的同音词约占日语词汇的36.4%,同样的读音,往往可以理解成为几十个不同的意思。如果不用汉字书写,就会混淆不清,就会发生误会。三,汉字市是具有音`形`义的表意文字,它在日语中作为表意文字使用起来,极为简洁精密,有时只从字形或字义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它是汉字文化的精华。四,汉字在创造新词方面,有很强的优越性,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作为日语词汇的构词成份,据统计,在现代日语中,汉语词汇约占47.5%,几乎达到日语总词汇的一半。五,汉字一旦熟识以后,脑神经马上会起闪电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义,拼音文字因为不能形义结合,必须经大脑转驳而生反应作用,才能知其意义。如日本交通部曾一度废弃汉字而改用拼音地名,后来经常出错,在不得已之下又恢复了汉字地名,这就是现实生活中证明汉字不可废弃的例子。 在日本社会中,知道汉字,尤其是清楚古代`近代汉字的人, 日本汉字是从中国传入的.也有日本人自造的汉字,但为数甚少(如働「はたらく」、峠「とうげ」等)。自1945年以后,繁难汉字逐渐被淘汰。 中日两国汉字字型,一向大致相同。20世纪以后各自向简体转化,产生一些差异。但也有自然地采用相同简体字的情况.例如: 字型相同的:"虫" "号" "壮" "声" "乱" "国" "回" "尽" "旧" "体"等等 字型不同的:<日本>単帰难鉄図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0
  严格上说,日本使用的汉字的确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为当时日本正在学习中国唐朝的先进文化,进而也把汉字移植到自己的文化中去了,而汉字在日本也进行了改良,从而形成了日文,但是这也说明中日的文化是有共同点的.
  日本的汉字简化跟中国式走的两条道路。日本官方简化汉字的时间比中国早。并且一直在持续。有少数日本的汉字跟中国的简体字写法一样是非常正常的,因为简体字的来源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古字、草字、俗字”等。很多简体字是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流传到了日本去了。

  但是很多的现代词汇,确实是从日本引入的。因为中国最早大规模接触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日本,虽然是西洋人先敲开中国的大门,但是由于路途太远,到西方留学的华侨的数量远不如后来到日本的多。而且日本先于中国进行了开放,所以许多的西方近代词汇都是先通过日文的翻译之后又翻译成中文的,因为相比直接翻译洋文,日文更接近中文,相对更好翻译。所以许多的近现代的词汇,确实是从日文中翻译过来的。近现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

  像“发明、法庭、衬衣、共产主义、资本家”等等这些词汇,都是日本先翻译成日文汉字,然后又反哺给汉语的
第2个回答  2017-01-01
  是的。
  日本在汉字未传入之前本无文字,此一观点早为公元九世纪时的一部份日本学者所主张。虽然也有人主张「固有文字存在说」-即所谓「神代文字说」,如德川时代后期的国学者平田笃胤(1776-1843)从国粹主义立场着有「神字日文传」一书,力陈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惟事实上,这是留传于对马阿比留家者,为朝鲜谚文的窜改,是故所谓固有文字说不足凭信,而日本古代,现在已为一般学者所承认。不宁惟是,多数日本学者咸主张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汉人渡日之后。
  从公元前后开始,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冶金、纺织、农耕等文明,以强大的辐射力量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据史志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现,公元前1世纪,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汉字的小篆体和隶书体多以铭刻在铜镜上的形式传入日本,这些文字符号和铜镜上的其他图案一样,被日本人视为庄严、神圣、吉祥的象征符号。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代蛇纽印章,上有隶书“汉委奴国王”字样,当为汉光武帝所赐印章。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纪,有大批懂汉文的朝鲜人渡海到达日本,大大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日本保存至今的一些金石文献,如公元世纪中期的纪伊隅田八蟠神社铜镜铭文、船山古坟大刀铭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坟铁剑铭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汉文的早期材料。汉字的输人和传播,是日本化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
第3个回答  2019-06-15
不是的。日本简化汉字开始的比大陆早,许多大陆简化汉字借鉴日本,比如“国”字,“虫”字,都是借鉴日本。但是并不是完全借鉴照抄日本简化汉字,毕竟中日两国简化汉字是两个体系,遵循的思路是不同的。
东南亚地区新马简体汉字基本上是照搬大陆简体汉字,只有少数汉字不同。
第4个回答  2014-04-30
是的 唐朝日本就已经是我国的依附国了 经常进贡啥的 什么都是我们国家引进给日本的 只是把字体拆开,分解,再加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