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答案

请帮我解决。

1、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读书需要,不能漫无目的地看到什么书都想买,不要轻信别人的炒作。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就要认真考虑,需要看哪方面的书,有些书不是你当前需要的,不管炒作多厉害,都没有必要购买。

2、所谓“名人”、“明星”、“大腕”的书,一定要慎买。此类书中极少数还可以,但大多数极其肤浅,知识性不强,实用性不强,往往是炒作非常厉害。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因为现在的权威不同过去的权威,现在的权威有真才实货的少之有少,不乏怙名钓誉者!

3、面对同一类书籍的时候,一定要看出版社,因为现在出书相对以前要容易很多,所以难免有些书籍的质量不是很好,正规出版社一般在选题和内容方面把握比较严格。

4、多研究一下书籍的作者,尤其可以多买那种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作者,他们写的书往往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买书应该注重实用性第一。可以多买一些正规出版社翻译的外国书籍,这些书籍一般有内涵,可以学到知识。

5、买书前,最好能够多花一点时间,多读书中的章节,最好能够深入研读其中的一篇文章,好好品位该书的档次。通常时间准备一定要富裕,有更多的时间阅读书中的章节,你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该书的真正水准与质量。

6、学会多选择一些关于素质类的书,这类型的书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但这些书往往能够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与能力。诸如,多看一些关于时间管理、沟通技巧、团队精神、职业化素质、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职业道德等等方面的书,这些书能够提高个人做人品质以及做事能力。这类书的经典代表如:《与成功有约》、《最伟大的礼物》、《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员工总动员》、《成功的钥匙》、《卡耐基成功之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国藩家书》、《致加西亚的信》……

7、多看一些伟人传记类的书,少看一些所谓“名人”传记的书。现在有些人,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突破,年纪轻轻也都有了传记。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徒有虚名,也有了自己的传记。曾经有一位大富豪,重金邀请我给他做传记,条件就一个,要求字字珠玑,把他捧为圣人。我自然没有答应。这样的传记只会贻笑大方。大家可以多看看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这样收获才会很大,诸如《拿破仑传》、《福兰克林自传》、《毛泽东传》、《爱迪生传》、《周恩来传》 ……

8、有点实力的人都应该学会多看一些经典原著,少看一些别人的“品读”。我曾经也看过一些品读原著的书籍,后来才发现根本没有意思。一则,品原著的人,往往把原滋原味的真正韵味、真正内涵等给品掉了!二则,那些品原著的人,其理论、见识、阅历、经验等等方面差强人意,还不如自己好好去品。吃别人吃过的东西,精华与营养才不多都没啦!

9、小心一些“书商”、“写手”,传的书籍!大多“书商”、“写手”都是唯利是图,根本没有深入去研究某个主题,社会流行什么,就出什么书。曾经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在图书届还很有名气,他有一支“写手”队伍,这支队伍非常厉害,十天左右就能够“传”出一本书。他们也专门给所谓的“名人”写书。实际上,这些书,如果真得很好,那也没有关系,可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并没有太多的底蕴。正常人如果用心去写一本书的话,从构思到出版发行,怎么也需要至少一年左右的时间。那些出书非常频繁,年纪轻轻,著作等身的人,大家小心点,这些书含金量不会太高。

10、多看一些能够让自己生活充实并快乐的书,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学会广泛地读书

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了鲸的胃。读书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没有广泛的读书,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从量变才能到质变,读书也一样,先有量,后有质!书要多读,才能够博大精深。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读得更多。其实在历史上,这种“读得更多”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鲁迅就对青年提出读书应广泛的建议。他认为,爱读书的青年,大可以读读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有所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互通有无,相互借鉴,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博大精深。

康熙皇帝就是嗜书好学、孜孜不倦的典范。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知无涯,而生有涯,要泛读更要精读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庄子说:“吾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俟无涯,殆矣!” 意思是说,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有些人不知道“知无涯,而生有涯”的道理,过分追求读书的广博,什么书都买,什么书都读,结果对什么东西都不求甚解。所以,虽然可能什么都懂些,结果什么都不精。碰到比较疑难的问题,往往不得其解。

“知无涯,而生有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因为人不可能什么都精通,而且我们的时间和生命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所侧重点!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合理的分配进行读书,专注于某个或者多个领域,才能够有所突破。

学会专心致志地读书

对一件事情专注的程度,决定了成就的高度。孟子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是说任何事非专心致志不能有成;读书,尤其是应当精读之书,更当专心致志。专注才能汇聚力量!

列宁读书时,专心致志,对周围的一切都理会不到。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惟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缺乏专注精神,即使立下凌云壮志,也决不能成就大事,所以说进入专注境界,乃是高效读书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你记住——专注,是高效读书的关键。专注地读一些精品书籍,你的收获才会最大!尤其是对自身最感兴趣的领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这方面的书,一定要专注地阅读!

学会记录要点,学会做备忘录

鲁迅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现在往往在读书的时候,看得很慢,慢慢品味,同时作一些记录,这样我才感觉好一点,不至于看完了什么也没留下来。

读书的过程中,最好能够用各种颜色笔标注书中的精彩内容,诸如:用红色表示最为重点的内容,用蓝色表示新颖独特的内容,用紫色表示需要仔细推敲,值得深思的内容,如此等等!用不同颜色标注方便以后快速地查阅。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喜欢“厚薄”法。他认为,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寻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记录要点,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读书一定要学会做笔记。将重要的内容进行归纳,将新颖的内容整理出来,专门用一个读书笔记本把这些重要之处或者新颖的内容记录下来。

要读书,更要悟书

读书再多,也仅仅只是书海之一粟。书海无涯,如何事半功倍?书要读,更要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也就是读书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为读书的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读书的第二境界;

“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暮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读书的第三境界。

读书第一境界:取自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诗句原本是讲人生道路,须要高瞻远瞩,又需要耐得住长夜寂寥,独自去追求探索的阶段。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读书一定要专注。一是要把读书当作自我发展需要,思想上重视,情感上喜爱,潜心读书,专心致志。二是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要把有限的时间用于价值最大化的读书。

读书第二境界:取自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诗句本是描写热恋中的情人,分离两地的相思之苦,无怨无悔,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这里旨在比喻读书求知须历经一个艰苦的过程,治学创业中,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读书第三境界: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她千在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诗句原本描写的是灯海花潮的元宵节夜晚,情人约会的情景,一个青年经过了千百次苦苦寻找,终于在灯火人群中找到心中久久思恋的情人。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苦读后的收获与幸福,这种苦读要求的就是一种“悟”。王国维借用这段诗词,比喻在经过长期艰难的探索追求后,努力地“悟”,成功不期而至的极度欢喜。

王国维所述的“三种境界”,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一条读书求知的规律。经过“千百度”的苦读,探索、钻研与思索,努力地“悟”,你得到的将是物欲私念的超脱、人生哲理的顿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灵感的激发。如果我们遵循这一规律,就可以使自己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读书一定要学会悟!先读懂书,弄明白作者讲了一些什么;其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作者的意思;第三是能做一些批判;最后是能够深入地“悟”,以便最终形成一些自己的东西。

书是给人“悟”的,只有通过“悟”,才算真的读通了,读懂了,读透了。读书能得其要,则事理心贯通,读书多少就其次了;不得其要,不会潜心去“悟”,读书再多,也不过是徒增些书呆子罢了!

培养终身读书的习惯

爱默生说:“知识与勇气能够造就伟大的事业。”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创造有利的契机。总之,通过读书,喜欢读书,广泛地读书,专注地读书,精读好书,读书后“悟”书,那么我们就可以由无知变得有知,由进步缓慢到快速发展,由知之甚少变得知之甚多,由孤陋寡闻变得博大精深,由对社会和自然的盲目性变为自觉性。读书对别人,对自己,对事业,对生活,对社会,都是有莫大的好处,为什么不做呢?好的习惯让自己成功一生,读书就是最好的习惯!

法国哲人笛卡尔说过:“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读书可以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给自己订一个详细的读书计划,严格地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作为职业培训师,我就严格地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我要求自己每个月至少看完十本书,至少要精读其中的两本书。有了读书计划,我还严格地执行,因为平常讲课很多,全国各地培训讲课安排特别饱满,为了完成自己的读书计划,我经常在旅途中,飞机上、火车上、地铁里等等交通工具里读书。我参加各种约会,从不迟到,我宁愿早到,早到之后,我可以专心的读书。

通过博览群书,吸收多层面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气质,增长自己的见识,改进自己的谈吐,提高自己的博大精深程度,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做一个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的人。

读书不仅是一种谋生进步的手段,更是一种生存需要、一种创造性工作与生活。建立终身读书的习惯是成就自己一生的源泉和动力,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个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终身读书是获得人生成功的前提,是参与未来竞争的根本。

金庸在浙江大学给学生奉献的四个字就是:“终身读书”。社会越发展,信息越丰富,知识的更新就越快,就越需要解决好终身读书这个大课题。大家要切忌不要借口工作太忙而忘记读书。要知道读书是工作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时间只要你去挤,就一定会有!每天都应该坚持读读书,每年给自己做一个读书计划。严格地实现自己的读书计划。不要为没有读书而找借口!要想办法挤出时间,培养每天都读读书的好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终身读书。让我们与书为伴吧!为了快乐而读书,为了幸福而读书,为了工作而读书,为了进步而读书,为了理想而读书,为了充实而读书,也可以为了赚更多的钱而读书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9

楼主你好,我已经知道了,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真正用意。我也看了这个网友采纳的答案,我只是一笑而过而已。

我只用大师说的一点皮毛来,你就会不得了了。

大师说:在希腊,把那一种人,那种好读书,而又读不懂的人称为“半瓶醋”。

大师说:真正值得阅读的书籍,只有1%,像什么书值得读呢?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资本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些才是真正值得读的那1%的书。中国的的书世界上最难读的书,《易经》,世界第一难。

大师说:如果你真想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那么你就假设,你将在一个孤岛上度过余生,而你可以有选择带10本书的权利,你会选择哪10本?

楼主提的问题非常好,这也是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真正要告诉读者的知识。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阅读答案。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整本书到底在谈的是什么:这是一本教会阅读者如何从一本书中通过思考找到“四个基本问题”的答案的方法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有难度的,需要解决几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书籍的分类,实用性和理论性书籍的分类。

     第二个难点,也是全书最难的一点,找出关键字,理解字义,这需要读者精通文字的用法和逻辑学。关键字的解释,找出主旨,找出论述。

    第三个难点,如何诠释一本书的规则熟练的掌握,这需要练习,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只要花时间,完全弄懂,弄明白这三个问题,那么后面“四个基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其实当你脑子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书,你都分好类的摆放好了,随时可以抽出来用,就等于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2个回答  2009-09-05
我觉得首先应该看图书类别和你看书的目的。
如果是哲学,我认为思考比阅读更重要,你完全可以为了一句话而合起书来想一整天。因为对于思想,你自己想到的和别人告诉你的不一样,你听来的那叫“了解”,你想到的那叫“体会”。而且这样更利于你找到与作者不一样的东西,不至于被作者牵着走,也有利于发觉你思维上的错误。
如果是诗歌,那你只管享受它的意境就够了。除非你是为了研究,那光读诗是不够的,还要找一些诗歌评论。
如果是小说,那当然是一目十行,因为小说大多是把一个中心放到他所创作的一个大环境中去的。所以,大环境是重点。当然,也有些小说,如鲁迅的就喜欢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加一些调侃讽刺,也可以注意一下。
至于散文,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有些有抒情,有些有哲学,还有些根本就是斜侃。看官自己决定吧。
总之,我要强调的是,你的读书目的是主要的。读一本书,不要老记着怎样把它读好,寻章摘句是古代腐儒干的事情,而要注意你想学到什么。不管一本书它说了什么,你的需要和它所包含的内容,这二者之间的公共部分才是这本书真正对于你的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