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匡胤能杯酒释兵权放过功臣,而朱元璋却做不到?

如题所述

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一直就非常敏感,自从越王勾践杀文种,范蠡写出那句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后,但凡有开国皇帝杀害功臣的,无一例外都被认为是过河拆桥的典型,比如汉朝开国功臣韩信在临死前就说过同样的话。

皇帝对待功臣的手段,在历史上有两个典型方法:一个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另一个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四大案

赵匡胤为了解除武将的兵权,安排了一场宴会,酒足饭饱之后,赵匡胤当着武将的面直接明说,让武将们把兵权交出来,换取功臣及其子孙后代的富贵,同时赵匡胤与功臣分别结为亲家,就这样,宋太祖和平地解决了猜忌功臣的问题。

赵匡胤这一办法可以称为:用荣华富贵换兵权。整个过程没有出现杀戮行为,成为后世称赞的典范。

相对来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显得残酷多了,当然了,朱元璋不是无缘无故地杀功臣,而是利用明初发生的四大案件来扩大打击面,尤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和蓝玉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两人虽然有不少不法行为,但最多也就是贪赃枉法,但都被朱元璋定性为图谋不轨的谋反案,性质就完全不一样。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涉到很多功臣世家,很多人是被冤枉的,朱元璋不会不知道,但是,他仍然杀害了明朝所有功臣中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很多重要的功臣被杀,其中公爵有四位: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侯爵有20位,伯爵有2位,就连年龄高达77岁的李善长都不放过。

朱明璋对待功臣的办法可以称为:用残酷的杀戮来解除皇帝的猜忌。整个过程非常血腥,而且动不动就是灭族之罪,一人犯法,全族被诛,光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诛杀的人数就超过了四万人。

明明有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在前,朱元璋为何不能学赵匡胤一样,让功臣放弃兵权,非得用残酷的杀戮行为来对待功臣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历史背景不同

赵匡胤所在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候之一,也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兵强马壮的将领就能依靠兵权来夺取政权,从朱温强大依靠兵权夺取唐朝政权建立后梁政权开始,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为止,都是强大的将领依靠兵权建立政权。

包括赵匡胤本人就是如此,依靠后周兵权夺取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所以赵匡胤非常担心同样的事情会在他的政权发生,如果他采取残酷的杀戮行为,杀死手下功臣,同样会江山不稳,因为杀戮只会带来更多的仇恨。

比如说后周建立者郭威原本是后汉手握兵权的大将,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郭威,就想杀他,结果没杀成,逼得郭威造反,然后刘承祐杀死了郭威留在京城的儿子,这就激起了郭威的叛乱之心,起兵灭亡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政权。

不断地杀戮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整个五代十国就是如此,所以赵匡胤采取了一种怀柔的做法,就是杯酒释兵权,既消除了猜忌,又保留了和平,所以北宋建立后,没有像五代十国一样相互杀戮,显得相对和平。

朱元璋所在的时代是元朝末年,在元朝

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潮流中,朱元璋投身反元起义,依靠个人的机智勇敢而崛起,逐渐打败其他竞争对手,并统一了整个天下,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是取代大一统的元朝。

五代十国时代强将依靠兵权就能建立的政权局面在明初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明朝也模仿了宋朝的军事制度,将军队的用人权与调兵权分离,朱元璋建立政权后,面临如何治天下的问题,由于夺取政权的大多数是穷苦出身的农民,依靠军功升到高位,心态瞬间发生变化,从底层一下子成为社会顶层,由此产生很多的腐败与不法行为。

这种腐败与不法行为不是依靠罢免功臣兵权就能解决的,像胡惟庸,他本身就没有兵权,最多就是利用职权专权,有一些不法行为,再加上很多依靠军功封爵的功臣都有一种功高自傲的心理,这不是靠罢免兵权能解决的,朱元璋采取了最残酷、最直接、最有威摄力的办法,就是杀戮

二、两人成长经历不同

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投靠郭威后,依靠军功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加官晋爵,郭威称帝后,赵匡胤也得到了提升,柴荣继位后,赵匡胤就被提升为禁军统领,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就成为殿前都指挥使,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司令,没多久,赵匡胤就黄袍加身成为皇帝。

赵匡胤的一生,相对来说没有遇到太大的难度,就连夺取北周政权,也几乎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正因为他如此轻易地依靠黄袍加身夺取了北周的政权,所以他就担心功臣的部将为了荣华富贵也会这么做,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除掉兵权,功臣就没有威胁了。

赵匡胤采取了一种怀柔的手法与他一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性格显得仁慈,对待部将也较为宽容,比如赵匡胤善待北周皇室,没有大开杀戮,比

如宋朝不杀士大夫,也是从赵匡胤开始的,他对待功臣采取柔和的办法也就能理解了。

但是,朱元璋不同啊,朱元璋出身穷苦农民,是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爬起来的,朱元璋一家人没饭吃四处逃荒,朱元璋做过乞丐、和尚,在当时混乱的社会底层一步步依靠能力与胆识爬上来的,受尽了人间的疾苦,懂得生存的不易,知道如何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活下去的方法。

在那个时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了生存,什么事不能做,朱元璋在社会底层的摸爬滚打养成了一种残酷的性格和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思维,当了皇帝仍然如此,尤其是那些和他一起从社会底层依靠打仗成为统治阶层的功臣,朱元璋担心有人会和当初反元一样夺取他的江山。

这种担心任何皇帝都有的,只是功臣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皇帝的处理方法不一样,胡惟庸与蓝玉肯定有法的行为,这种不法行为让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在社会底层被欺压的感觉,他非常痛恨这种行为,为了消灭这种行为,他采取了直接杀戮的办法。

朱元璋不相信人,他不认为这些功臣免了官就不会重头再来,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意志坚强的人,他会把身边的人也想像成这样,为了一劳永逸地达到目的,杀戮最简单,也最有效果。

三、深层次的目的不同

赵匡胤与朱元璋对待功臣的做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持皇权,维护统治,但有一点深层次的原因不同 ,就是朱元璋杀功臣,也有为自己儿子朱标及孙子朱允炆接班掌权扫清道路的原因。

讲一个汉初的例子,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密不发丧,想把所有功臣都杀掉,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儿子当皇帝能掌权,怕

管不住那帮功臣,但她实力不够,没能成功,这一点与朱元璋有点相似。

朱元璋在位时,利用胡惟庸案除掉一批功臣,结果太子朱标在1392年先于朱元璋去世,于是朱元璋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第二年,朱元璋又利用蓝玉案杀了一批功臣,蓝玉是常遇春妻子的弟弟,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那蓝玉就是朱标的舅舅,又功高自傲,朱允炆当了皇帝能镇得住蓝玉吗,显然不能,所以朱元璋杀了蓝玉,这相当于阻止外戚专权。

所以朱元璋的深层次目的就是为了儿子朱标及孙子朱允炆接班掌权铺平道路,同时阻止外戚专权,想要达到这种目的,杀功臣是最直接的办法,而赵匡胤就没有这种目的,所以他俩处理功臣的手段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1
他们二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不同的,所面对的功臣也是不一样的,从小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性格不同。
第2个回答  2022-01-11
因为朱元璋在年轻的时候当过乞丐,担心很多人对自己不尊重,而且担心这些人会造反,所以没有放过。
第3个回答  2022-01-11
因为朱元璋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而且担心那些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不会放过功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