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作战中罕见的肉搏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5
1979年对越自卫战中的罕见肉搏瞬间

自人民解放军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着在劣势中求胜的智慧,对抗着装备精良的敌人。在战术上,我军强调将敌人拉近距离,以近战对抗他们的火力优势,刺杀作为步兵五大核心技能之一,一直是军事训练的重头戏,那时被称为“两百米内的硬功夫”。



然而,随着我国武器装备的提升,战场上肉搏战的场景已变得罕见。1979年的对越自卫作战中,我军与越军的短兵相接实属不易。让我们聚焦于这场战斗中的一场单兵肉搏战,窥见战争的残酷与勇士的英勇。



在42军126师376团2连9班的弄压战斗后,他们继续追剿残敌。当接近那董西侧的无名高地时,冯育喜,这位机枪手,为了保护战友,毫不畏惧地冲在最前方。他与班本队被越军火力隔开,生死一线之间,他甚至逼近敌人至仅有十几米的距离。



一名躲在岩石后的越军试图用冲锋枪压制,冯育喜灵巧地侧身滚开,随后迅速接近至仅有三米。面对越军的手榴弹攻击,冯育喜不仅巧妙地捡起反投,而且在手榴弹飞来时,借机将其踢下山沟,展现出了非凡的应变能力。紧接着,越军用刺刀试图刺向他的头部,冯育喜以机枪架挡住了这一致命攻击,随后,他灵活地拨动枪口,子弹擦肩而过,越军的攻势瞬间瓦解。



战后,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郑波在对9个团的调查中发现,刺杀技能在实战中的应用远不如预期,仅有极少数情况下被使用。他深刻反思,认为过去的刺杀训练过于侧重于形式,忽视了实战中的实用价值。他强调,应当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战士在实战中灵活运用的技能上,而非仅停留在喊声和动作的训练上。



在现代战争中,刺杀的确不再是主导战斗的关键,但它在塑造军人的血性和尚武精神方面,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军事训练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军人不仅需要精准的武器操作,更需要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



尽管时代变迁,刺杀的战术地位有所改变,但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依然激励着每一位现代军人。在战争的烽火中,这种精神力量依然熠熠生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