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犟嘴”怎么办?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6

第2个回答  2021-03-07

第3个回答  2019-03-01
有一则著名的美国小幽默:父亲因儿子学习成绩不好,就责骂儿子说:“像你这般年纪,人家华盛顿已经是全校第一名的高材生了。可你呢,真没出息!”儿子不服气地望了望父亲问题:“您现在有多大岁数了?”父亲说:“有40多岁了。”儿子听后,不慌不忙地说:“爸爸,像您这般年纪,人家华盛顿已经当上总统了。可您呢?”这就是一种孩子跟家长“犟嘴”的情形。
孩子跟家长“犟嘴”,甚至顶撞家长,这是许多家长都遭遇过的事情,恐怕没有家长会不生气。尤其在中国的家庭,孩子跟家长“犟嘴”是不允许的,认为是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有些家长、长辈还会因此训斥孩子。
我们当然不提倡孩子这样“犟嘴”对待家长的批评。但是孩子犟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一定要从中找出孩子“犟嘴”的原因,尤其从自身多找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认识到、没想通;可能是由于家长没有威信,家长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并没有首先做到;或是孩子的“逆反心理”;或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不乐于听家长的“数落”。对待这些孩子,家长不能“针锋相对”,企图把孩子的“气焰”给硬压下去。你越压,他就会越任性,和你“较劲”。家长最好能心平气和地、耐心地给予批评、劝说、诱导,需要有耐心,有理智,有自我克制能力。
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孩子“犟嘴”的原因和作为家长的相应对策可以很多,例如:
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从而“犟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解”。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辩解,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予以表达。作为家长,我们还应设身处地地试想一下:这种尊重事实、不向权威屈服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大人所赞誉和追求的吗?怎么当它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时,我们反而受不了呢?
也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有许多家长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在这时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家长看来,这种“犟嘴”就是撒谎。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一下,也能从这种“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缘由”。幼儿心理学认为,当儿童开始掩饰自己过失时,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学会拿它来和自己的行为相对比,作出初步的道德评价。又由于幼儿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稳定,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起作用了。他们往往知道自己错了,可又怕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被“权威”——大人认为是“坏孩子”,于是就通过“犟嘴”来掩饰过失,力图保住“好孩子”的形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绝不可犯急躁情绪,应该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使之认识到: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已经犯了错误,为了掩盖它再犯另外的错误(撒谎),那是错上加错。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犟嘴”的根源,也是孩子今后改正错误的动力。
有时,孩子“犟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犟嘴”。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却不让小客人玩自己的玩具,大人说他,他还认为自己的玩具就有权不给别人玩。这种情况说明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不是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图书、讲故事等来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要减少孩子犟嘴的现象,首先要教育孩子尊重家长,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态度不要粗暴,不要简单生硬,要尊重孩子、尽量让孩子心服口服。总之,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犟嘴”,因为以训斥打骂来对待孩子的“犟嘴”,会使孩子不愿与大人交流,走向自我封闭,甚至会变得孤僻、自卑、不合群。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4个回答  2018-01-29

“愁人啊,孩子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总爱犟嘴。”

“可不,我说一句我家孩子能顶三句。”

以上对话在有娃青年间再常见不过了。孩子爱“犟嘴”是我们很多家长一直以来的难题。要解决孩子犟嘴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孩子犟嘴的场景中,认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犟嘴。

1

掩饰过失

孩子想用“犟嘴”掩饰过失。

这种情况可以辩证地看,一方面孩子为掩盖过失犟嘴有撒谎之嫌,

但另一方面,孩子开始学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正说明孩子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定的道德评价。孩子小的时候能够有稳定的道德评价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

家长批评错了

家长批评错了导致孩子“犟嘴”。

家长会经常因为孩子犯错误而对孩子进行教育、批评,但是,家长也做不到每次都是正确的,有时候,家长的说法和实际情况不符合,小孩子认为家长说的不对,就会想将事情解释清楚,所以出现了“犟嘴”的情况。

3

孩子有自己的理由

孩子认为家长是没法沟通的,没法理解他们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对事情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视角,没有对错之分。

此时如果家长把理由强加给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视角和理由,就会过于武断,让孩子觉得没有信任和理解。当无法获得信任和理解,孩子就会抵触沟通,找不到认同感,家长无论说什么他们都想反驳。

ok,了解了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犟嘴,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帮助家长化解问题呢。

让孩子明确是非

此外,还要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没法容忍的。让孩子知道做事情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第一时间告知他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

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在描述自己为什么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加入自己的判断,而这个判断虽然一般情况很准,但仍有误解孩子的时候。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判断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建议在倾听孩子解释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孩子所处的情况。而且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也同样要向孩子说明,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利于孩子的自我表达,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情绪更能得到及时的宣泄,也就不会积压抑郁情绪。

他们的独立欲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强。他们会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往往就会表现出不愿处处被父母压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模仿大人,开始要求独立思考问题、而且还要独立行动。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是过多的话,孩子们就会产生烦感。而且还会经常跟父母犟嘴反抗,这令一些父母感到很头疼不知道如何是好。

管理好情绪

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态度,不要太情绪化,大吵大闹,孩子的回应也是应激性的,往往还会犯,而且孩子往往会学你的暴脾气,这样本来一次很好纠正明确规则的机会就变成了一次失败的演示。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锤的击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多尝试换位思考,做孩子的“知音”。家长既然知道孩子有话不愿意和自己交流,那就不妨童心再现,主动看孩子愿意看的电视节目,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与他分析交流,让孩子有一种发现“知音”的感觉,那就能随时捕捉到孩子的心理活动内容。

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啊,咱们也应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将爱展现出来。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她)的眼睛,对他(她)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主要的,我们知道你能行。”

变成一只熊

变成一只熊,这样孩子就不会犟嘴啦。

这不,女孩老豆的爸爸尹格就变成了一只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老豆没有资本犟嘴了,并带着他去寻找治病的良药――失踪多年的妈妈。在这漫长的寻爱之旅中,他们有过饥饿、痛苦、困惑,

但女孩老豆一直陪伴在大熊(她的爸爸)身边:她不顾旁人诧异的目光和冷言冷语,带着大熊逛街、吃饭;大熊被迫坐在敞篷车厢,老豆就舍弃驾驶室陪他一起淋雨;旅馆不肯收留大熊,老豆就陪着他一起露宿街头;大熊去马戏团当杂技演员,老豆就去那里当小丑??

《大熊的女儿》就是这样一个温情的故事,很多孩子读过后甚至有反过来保护父母的欲望,一本童书不经意间成了温暖家庭的小火炉,这是很多家长没有想到的。或许,这样的温情和温柔,也正是作者的初心呢。

书籍作者:麦子,本名廖小琴,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香港青年文学奖、信谊图画书佳作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等奖项。作品《大熊的女儿》入选2014“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并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