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和我犟嘴,怎么办?

如题所述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 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补充: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补充: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天大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有许多家长在这时往往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家长看来,这种“犟嘴”就是撒谎。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一下,也能从这种“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缘由”。幼儿心理学认为,当儿童开始掩饰自己过失时,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学会拿它来和自己的行为相对比,做出初步的道德评价。又由于幼儿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稳定: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起作用了。他们往往知道自己错了,可又怕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被权威。”大人认为是“坏孩子”,于是就通过“犟嘴”来掩饰过失,力图保住“好孩子”的形象。遇到这种情况,做家长的绝不可犯急躁情绪,应该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使之认识到: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提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已经犯了错误,为了掩盖它再犯另外的错误(撒谎)是错上加错。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犟嘴”的根源,也是孩子今后改正错误的动力。有时,孩子“犟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犟嘴”。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却不让小客人玩自己的玩具,大人说他,他还认为自己的玩具就有权不给别人玩。这样情况说明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不是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图书、讲故事等来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总之,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犟嘴”,因为以训斥打骂来对待孩子的“犟嘴”,会使孩子不愿与大人交流,自我封闭,甚至变得孤僻不合群。当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姿态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现代社会要求成人说话和办事都必须控制甚至压抑个人情感,否则会遭到别人的轻视,因此,父母也变得冷漠起来。他们与孩子重复着缺乏感情的日常交流。“哎,别动那个,到这边儿来。”“好了,咱们走吧。”而当生活压力太大时,父母会突然失去控制,对孩子说出一些令人伤心和恐惧的话。如“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等等。同时,伴随着圆睁的双目和尖厉的叫喊,这些表情、动作以及整个爆发过程,构成一个强烈的刺激,使孩子对这些活终身难忘。他们可能会因此认为:原来爸爸妈妈是这样看待我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应该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她)的眼睛,对他(她)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主要的,我们知道你能行!下面,你看看你有没有犯以下错误。你的错误1、用挖苦的话对孩子提出要求。如“你这个小自私鬼,快把它放回去!”2、用挖苦的话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如用绰号招呼孩子说:“唉,驴耳朵,晚饭准备好了!3、通过比较来贬低孩子。如“你和你爸爸一样坏。”4、用不恰当举例管教孩子。如“你肯定不想流血吧?快下来!”“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杀了你。”6、夸奖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他真行,居然把他捆起来了。”8、用警察、医生、教师等成人来吓唬孩子,控制孩子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6
一般随着年龄大增长也就不犟了。青春期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明白犟嘴和解释的区别,有些家长生起气来什么都不管,把孩子说的话都理解为犟嘴,有的家长自己就有问题自己却不知,还有不要说“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你父母”这种话,这就是道德绑架,人与人生来平等,父母是给予生命,但并不代表高人一等,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但倚老卖老道德绑架就不对了
第2个回答  2020-12-24

与孩子沟通很重要,换个方法试试

第3个回答  2019-03-08
我和爸爸也犟嘴,现在不犟嘴了。
第4个回答  2018-08-07
00GG搞糊涂u叫姑姑还吃呢放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