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质教育?

如题所述

虽然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不仅强调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能力为目标,使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下面让我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素质教育吧。

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的发展。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无疑是素质教育最有意义的途径。比如在学校里安排心理辅导课程,或者创设心理辅导室,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稳定情绪,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形式,只注重老师把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变成“理论上的巨人,能力上的矮子”,所以素质教育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老公就非常推崇素质教育,在囡囡三年级时,老公就想训练她的动手操作能力,于是帮囡囡报了明师教育Fun巢机器人课程。这个素质课程通过让孩子自己搭建机器人,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在动手搭建机器人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并勇于探索。最近我发现囡囡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了,家里的益智拼图她三五分钟就能拼好一幅,忍不住感叹素质教育蛮管用的嘛!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无论学生的成绩有多好,比成绩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就包含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学生的学习生涯结束了,但是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竞争才刚刚开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学生格局要大很多。因此我们要重视从小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信说到这儿,大家都懂得了什么是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说到的三方面,还包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健康等内容。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才能将素质教育贯穿中国学生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光明的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31

1.前言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开始对之前的教育主导思想彻底反思并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是国家教育目标的重大转向风向标。它第一次把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到教育目标的大框架内,引领着过去3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大方向,历经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素质教育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得到不断完善,其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全民族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基调。21世纪初始,经济学者又提出未来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主导下的崭新形态,知识、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是未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关键因素。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寄托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寄托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

2.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人的素质不仅仅指侠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遗传性与习得性特征的不断融合和统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现实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过去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在过去几十年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各级学校都以升学率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这与教育理论多年来探讨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背道而驰,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格格不入。在应试教育之风盛行期间,许多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被严重忽视了,其中受害最深的当属体育教育。许多中、小学甚至完全停上体育课,把体育课时间让位给其他高考必考的“重要”学科,这种忽视体育教育的做法还直接影响到了大学,因为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没有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使得大学体育教育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具体培养目标。为达到这种目标,人们必须终身学习,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从学校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体育教育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魄,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它具有典型的终身学习的特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每一项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都能够真正陪伴它一生,够他一生受用。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将来从事文科的工作,那他可能很少再会用到物理知识,他可以不再学习物理知识,但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学校学习的体育运动知识对他都是有用的,坚持体育运动会使他终身受益。

素质教育研究者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过详尽的阐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体育教育的职责,也是体育教育的功能所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通过运动情结形成的小社会让参与运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竞争、协作、胜利、失败、困难与克服、挑战与战胜等种种身体和情感体验,这些恰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和技术方法恰恰教会了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并尊重自然规律,要注重方法,讲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素质教育理论框架内,体育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再不限于学习技能、掌握“三基”,而是把培养人、塑造人作为体育教育的深层次的目标,体育教育活动的意义也超越了形式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而是专注于它对人的立体的、长久的影响方面。教育改革者们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基地。因此,体育教育在实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上也进行了种种改革,体育教育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竞技体育运动队等等都是各级学校提倡的体育教育或者体育教育的延伸形式。

上世纪末,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决定》进一步明确地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突出强调了学科教育间的平衡,它掀起了我国教育改革中新一轮的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使得体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凸显,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堂,比如:网球、武术、跆拳道、拉丁舞等等,这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真正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把体育教育推向素质教育的高度。

3.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如: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分析素质结构;从生命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意义等等。综合来看,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多种素质的不同组合和不同素质之间的和谐度最终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其各种素质的积累和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健全的素质结构。因此,素质教育最为关注的就是教育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早年我国教育方针中也强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体育的教育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将来成为有知识、有体魄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是以国为本的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度来培养人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理念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占据了思想主流,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渐渐成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教育目标引领下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都是围绕人的发展的理念展开的。当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发展至顶峰的时候,当奥运金牌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人们体育态度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思潮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体育教育的目标就自然而然地被明确了,即:体育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体育课程应该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结构入手,制定丰富、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是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得以贯彻实施,并使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体育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对人乃至对人的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是社会尊重人,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理念飞跃的具体表现。因此,素质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意义非凡。为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要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分化到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教育的具体环节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关注学生技能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变化,使体育教育能够真正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育既要突出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塑造;又要强调全体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强调这两“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运动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

4.总结

教育的过程是发现人的发展可能性并因材施教,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正是为教育过程提供合理的、可行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和方向。体育教育是具象的、操作性最强的素质教育途径。

第2个回答  2007-08-26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将从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三方面对素质教育做简要的分析。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③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地,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1世纪已经到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当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信息传播超越时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一个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
3、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法律,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革命性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终身教育是我们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们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④这就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注 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0页
②《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页
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第3个回答  2007-08-26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第4个回答  2022-02-07
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也随之成为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实际需要,已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宗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精神,注意开发学生的智能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共同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不断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者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的知识传授,立足于系统的知识考察和进行知识传授,采取多种途径,方法手段进行识传受。
素质教育的特点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在素质实践当中,以人为本的特征,包括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活动当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面向全体,面向全体的核心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突出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主体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直接目的学生学习的活动,应该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当中进行,在这一过程当中,同时也是学生创造性发展和发展的过程,因而要允许学生怀疑,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出反面意见,这也意味着,他们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学生的主体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当中,也体现在学校管理交往活动以及其他活动的一切,还有学校的社会日常当中,要关注终身发展素质教育的终身,意味着终身体系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善于终身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