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谁的作品

如题所述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作品。

原文:催试官考较戏作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释义:八月十五这天晚上的月色特别的好,没有只选择那些位居高位富贵居住的地方,更何况我所在地房也像一个岛,秋天到了,外面的鸟开始啄枯萎掉的东西,剑潭桥畔的荷花也凋谢。八月十八这天的潮起潮落十分的壮观。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催试官加夜班看试卷。没有官职的人穿白袍伸着脖子、颠着脚盼望的样子。

扩展资料

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较,能校。考校是指试后的阅卷、评定。

诗句中立鹄,即鹄立,形容伸着脖子、颠着脚盼望的样子。全首诗仅此二句是催促之词,以上说中秋月,说钱塘江潮,似不相干,实则作者说月说潮以过节、看潮戏催试官,叫他们快点发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催试官考较戏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这句出自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译文: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赏析

全诗描写了中秋月夜的美景和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其中,“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表达了对钱塘潮最高的赞美,流传至今。

扩展资料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钱塘江大潮的最佳观赏期。此时秋阳朗照,金风宜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到唐宋时期,观潮的风气更盛。

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成为观潮节。

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形成的特大涌潮。最佳观潮地为浙江省海宁盐官镇。

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

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达到九至十米,一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3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作品。

《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译文:

八月十五的夜晚,月色很好。不用选择茅屋搭成的房子还是市楼,何况我居住在像蓬莱岛一样的地方。杭州凤咮堂前有野桔的香味,剑潭桥畔秋荷已老。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天的钱塘潮是天下少有的壮阔的景观。钱塘江大潮就像传说中的鹏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也像十万个人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练。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

扩展资料

《催试官考较戏作》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注释:

① 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较,能校。考校是指试后的阅卷、评定。

② 堂在杭州凤凰山下。咮(音zhòu),鸟的啄。

③ 或言杭州无此桥,疑指作者故乡某处。

④ 指钱塘江潮。八月十八日潮最大,俗称这天是“潮生日”。一直到现在,旧历这一天,还是观潮的日子。

⑤ 《庄子·逍遥游》说鲲化为鹏,从北海迁到南冥:“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催试官考较戏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5-31
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
2、原文:
   催试官考较戏作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第4个回答  2010-10-02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