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棣一口一个“建文”,这样的叫法符合历史吗?

如题所述

《大明风华》朱棣一口一个建文,这样叫法符合历史吗?

是符合历史的,接下来详细讲讲。

朱允文他是明朝的第2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标的次子,在他父亲死后被立为皇太孙,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在朱棣篡位之后是不承认建文帝朱允文是皇帝的,还将洪武年号更改,在当时建文帝被称之为革除君主,而那个时代也被称为革除年间。而这期间朱棣为了正统性是不承认朱允文为皇帝的,但是朱允文在位的这四年是不可能被抹去的,在史记中也明确记载着,而我们也是心知肚明的朱允文在位的那段历史,所以朱棣也不可能自欺欺人的不承认建文帝朱允文的存在,所以肯定要对朱允文有个称号,以年号来称呼也是最为恰当最为合适的,而在《大明风华》中朱棣称呼朱允文为建文,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朱棣与朱允文的“恩怨情仇”

建文帝朱允文是朱标的儿子,而朱棣是朱标的弟弟,也就是说朱允文是朱棣的侄子。朱元璋又是为什么会让孙子朱允文继承皇位呢?在1368年2月朱元璋为明朝定下传统为长子继位,也是为皇位的继承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方式,用此来避免皇位继承所造成的纷争。而朱标也就是建文帝朱允文的父亲就是朱元璋的长子,但是朱标性情温和与朱元璋的性情完全相反,而恰恰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有极强的军事才能,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朱元璋还是把长子看做皇位继承人,这也为后来朱棣篡位买下伏笔。本应继位的朱标在37岁的时候因病生故,因朱标的长子早夭,次子朱允文聪慧好学,极其孝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也就在其父朱标病逝后被朱元璋立为太孙以继承大统,而在1392年洪武帝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指派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也就是朱棣显然是异常失望的。在朱允文继位后为增强自己去权利而同时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也正是削藩让朱棣真正走上了篡位之路。

建文帝朱允文到哪去了?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的兵马攻破京师南京,在进攻的的混战中皇宫烧起了大火,在大火扑灭后只发现了几具烧焦的残骸,根据太监所说那几具尸体残骸是朱允文和皇后还有他的长子的尸体,但是在技术匮乏的当时也无法确定是否是朱允文的尸体,也就很难判断朱允文是不是真的被烧死了,在后来也有人说朱允文早已乔装逃出了皇宫。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要不然燕王朱棣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而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30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称谓可是很重要的事情,说包括庙号、谥号、年号,说起来还是挺考究的。

一般来说,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后盖棺定论的东西,是大臣根据皇帝生一生的评价。

当然,这种称呼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谥号应该是最早出现的,《辞海》中对谥号的解释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我们通常说的周文王、齐宣王、楚庄王、赵武灵王这些称号里面的“文”“宣”“庄”“武灵”都是谥号,谥号一般也比较公允。

汉朝时期又出现了庙号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庙号应该是从刘邦开始的,很多人都认为刘邦的庙号是“汉高祖”,实际上是错误的,刘邦的真正庙号是“汉太祖”,“汉高祖”的称法最早来自司马迁《史记》,按照我(史论纵横)的研究,应该是当时庙号制度不完善,司马迁按照“谥号+庙号”的称呼来称刘邦,也就是谥号“高”+庙号“太祖”=“高祖”,因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司马迁也没有想到,后来还有皇帝有庙号。

随着庙号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谥号制度的泛滥(一个人谥号往往一大堆字),就以唐朝形成了一个分界线,因为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每一个都有庙号,通常称唐朝之前的皇帝用谥号,比如刘彻,虽然有庙号,但是依然称谥号为汉武帝刘彻。其他诸如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戬、隋炀帝杨广。

唐朝之后的皇帝,开始称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

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生前不知道自己的庙号和谥号的,当然也有例外,曹操的孙子曹睿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因此在生前就接受了大臣给的“烈祖”,所以大概曹睿也是历史上唯一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到明清时期又有了一个改变,一般称明清时期的皇帝,虽然他们都有庙号,但是我们通常称年号,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宗皇太极等几人外,剩下的皇帝我们大都称他们的年号,比如嘉靖帝、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顺治帝、康熙帝等等。包括朱棣,即使是朱元璋和朱棣,有时也称为洪武帝、永乐帝。

年号最早是从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创立的,后来形成惯例,它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纪年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公元意思,因为没有公元,所以称呼时间都是,贞观某年,开元某年。

为什么明朝之前的皇帝不称年号呢?那是因为明朝之前皇帝的年号不是唯一的,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有18个年号,完全随皇帝心情。

从谥号到庙号再到年号的变化,主要还是后世史学者在行文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当世的人,不可能这样称呼,谥号和庙号是皇帝本人不知,后人才知道,虽然年号伴随皇帝登基就开始,但是那也是后世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当世的人是不会这样说的。

比如明朝时期就不会以洪武来称朱元璋,而朱棣执政时期更不会以建文来称呼朱允炆。

朱棣压根就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又怎么会叫“建文”呢?

实际上,朱棣压根就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朱棣进南京后,干的很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四年,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朱元璋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的,加上建文四年,正好洪武三十五年,下一年就成为永乐元年。

因为“建文”是皇帝的“年号”,如果朱棣承认“建文”存在,那就是承认自己是篡位,真正的篡位者怎么会认为自己是篡位呢?哪个精神病会说自己是精神病呢?

朱棣想要“合法”即位,必须否定朱允炆的“非法”即位,这中间又是怎样一个逻辑呢?

朱允炆可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皇帝,他是以朱元璋孙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这就很特别。

在中国古代是有着一套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也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朱元璋非常器重的一个儿子,然而朱标却早于朱元璋去世,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

也就是说嫡子的儿子是比嫡子的弟弟更具有继承权的。

但是中国古代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太子去世,皇帝还是会从自己的其他儿子中挑选一个立太子,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虽然有夭折的,但是朱元璋却并未考虑这些儿子的感受,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问题的关键是,朱允炆其实也并非朱标的嫡长子,只是普通嫡子,话说马皇后也不是只生了朱标一个儿子,还有其他嫡子,难道朱标的非嫡长子就一定比朱元璋的非嫡长子更具有优先性吗?

即使是历史的角度来解释朱允炆即位的合法性也是存在争议的,在中国几百位皇帝的身上,都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朱元璋的这种安排,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也是为何朱允炆即位后就急于削藩,如果得位很正,又为何如此着急削掉他那些叔叔呢?

事实上,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和大臣连续商讨很长时间来决定皇位继承人,可见,朱允炆在即位上本身就存在争议,后来据说朱元璋参照了元朝某位孙子继承爷爷皇位的先例,然后选择了朱允炆,我感觉是没有太大说服了的。

所以,朱棣造反,本身就有对朱允炆不服的感觉,关于朱允炆下落一直成谜,其实我倒是认为成谜是最好的下场,假如当时朱棣抓到朱允炆,如果杀了,那就是血亲相残,如果不杀,你以什么礼仪来对待他?

只有不承认朱允炆当过皇帝,将其执政这四年,当作是洪武的延续,当这四年没有发生过,而是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朱棣,这样才能在法理上站得住脚。

在整个明朝时期,基本都不认可朱允炆的建文帝资格,一直到南明弘光政权,才给朱允炆恢复庙号,称其为惠宗,清乾隆皇帝给上的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称为建文帝。

说到这里,大家还会认为朱棣会像《大明风华》中那样,口口声声说“建文,这个小王八蛋”吗?也就是朱允炆下落成谜,要不然早就按不住棺材板了!

第2个回答  2020-03-30
不符合,因为朱棣作为臣子的时候,因该尊称朱允炆为陛下。而朱棣称帝以后,他不承认朱允炆位置的正统,所以便不能以年号来称呼朱允炆。
第3个回答  2020-03-30
在大明风华当中,朱棣一口一个建文其实这样的叫法是不符合历史的,因为他这样的叫法其实是对皇室的不尊重
第4个回答  2020-04-02
当然不符合,靖难之后,永乐就废除建文年号,延续成洪武年号。所以当然不会承认建文这个叫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