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一个完整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感悟2018.9.28

鞍山铁西教育局    李斌

几个秋日的晚上,在品着红茶的闲暇时,不经意间拿起了(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试图释解自己对教育多年的疑惑与追问,也想从与大师的对话中感知教育的方向,以慰藉自己心之所系。窗外,你唏嘘于飘落的树叶,又似是淡淡的芬芳沁进了心灵,感受到一阵阵冲动的快乐,欣然而迫不及待地沉浸在这美妙中。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和我看过的几部电影很相近,一个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个是地球上的星星。这都是有关教育的电影,他们的主旨和这本书一样,都让我们把教育当成我们心中的乐趣,更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去学习。让他们有求知的欲望。主动地探索,而不是在他们本该快乐的年龄做着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压抑着他们的心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累赘,是一种任务,不能真正的去理解。这样也束缚着我们孩子的心灵。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许多次我与同行一起面对现在的教育试图阐释:教育为了什么?也曾在教育困惑的近几年中不断追问自己:教育的方向与价值究竟在哪里,文化的传承,学生学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社会道德的弘扬。似乎每一个都是教育的目标,又似乎每一个又不是教育最真切的方向。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认识你自己。

书中72封信件。从读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感到我与大师的差距,我似乎看不大懂他所表达的意义,必须读上两三遍才会有所感悟,但有些词句的含义我还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就对有点感悟的几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育为了培育完整的人。 面对社会,我们所处的文化,教育仅为了学生能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以其为他的人生得到物质的保障。社会的持续不变的压力演化为职业第一,更明了的说,金钱第一,其它一切退为其次。功利化的追求,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既无法给予社会人性的和谐,也无法给个人幸福的保证,却常常使得我们的生活失衡、社会失公,还常让我们的人性卑琐、狭隘。难道教育只在服务获取知识、技术——优越的职业与待遇——物质享受与自我满足的狭窄的轨道上运行?这种教育只会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所有一切导致了一种机械的生活方式,一种心智的模式化,于是逐渐地,国家……成为对自由的一种威胁。”教育应该激发这种自由,克里希那穆提的自由实质是一种“心灵的觉醒”,它是理智、情感与身体三者处于完全和谐的境界时的一种“心灵的绽放”。植物的生长需要自由,思想活动的探究需要自由,个人自我觉省,需要自由的空间,情感的沉浸,需要自由的感知,身体健康的培养需要自由安全的环境。这种自由是内在与外部的和谐,是爱与智慧的融合,是完整的融入发展的需要,是至善至美的和谐需要。克里希那穆提把这种自由等同“善”,“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善,通过行为体现,……,善是在行动中表达,……”。在学生的成长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的认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主地认识自我存在的问题及自我校正。我们的教育不是通过“奖惩”达到预期,也不是只关注部分的优先而忽略整体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识成长,思想变化,身体发展,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内心的正在发生的事情,体察这种变化与自己的联系。首先教育是共同的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在学习这种顺应社会发展,师生都是学习者,教师不应保有一种“我是教育者”的优越感与权威性,不应在这种压迫和紧张中使得学生生成“我必须被教育”的恐惧与自卑。其次教育是唤醒他的智慧。积累知识不会通向智慧,知识的获取过程,应用于生活的历练,观察、理解或发现知识的整个结构,经历问题的全过程,解脱自己面对权威的各种恐惧与服从,突破文化束缚,创造自我的认识与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智慧觉醒。教育的伟大在于“造就新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顺着学生的好奇心,一起去学习、突破、理解、架构和创新,是原有知识的终结出新。传统知识的结束,智慧开始得到唤醒。三、教育面对的不是个体而是全人类的责任。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你所面对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失误仅是导致一个产品的报废,由此带来的损失能够让人承受。你所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个体,一个人可能就是整个人类。你不能因为自己的观念、信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分离对职业有帮助的学业课程和对整个人类和生命负责的责任,你不能只顾着知识传授,或者顺应社会的政治需求,宗教需要,或者承继民族文化,忽略让学习者拥有对全人类负责的深刻理解与感受。

教育是在认识自己的路上前进一步。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每一个行动是学习活动,每一种关系是学习;知识积累是学习,观察也是学习,是更深刻印象的学习。家是亲情的学习地方,学校是友谊的学习场所,感情波动是情感的学习,经历生活是生存的学习,每一段成长都无处不在学习中。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习者去拥有知识,记忆知识,而更应该帮助学习者把心灵从“利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自我认识与改变。“每日三省”与克里希那穆提的自我认识同出一辙。首先认识自我的习惯。习惯容易使心灵麻木。在学校里,教师是最重要的人,担负着人类未来的幸福。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承载着所有新的希望。因此,你必须审视在你的教育中的传统、习惯和思想重复模式的破坏性本质。特别是习惯,你的习惯性思维下的教育,学生的思维凝固、呆滞的;你习惯性观点,扼杀的可能是爱迪生;你的习惯性鄙视,却培养了穷凶极恶。正是习惯,会给教育腐化,甚而会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认识并改变习惯,要有勇气去认识制约自己的因素,观察、分析自我,发现自己不利于学生发展、学习、成长的各种重复行为,打破桎梏,洞察适应新需要的新环境,为学生的自由认知与发展创造最适宜的空间,才能激活学生的智慧。其次认识智力与智慧。教育短浅的认识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拥有一个让人羡慕不已的职业,或让自己的头脑或双手变得灵巧。“如果你在学习中勤奋、聪明、反应敏捷,这种教育将确保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它的光明大都取决于你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教育的本质上是学习,不仅从书本,而且从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学习。你在学习别人的想法、观点、价值观、他们的判断和种种数不清的经验,但人不能成为电脑,知识信息的积累。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中去学习思想的本质,要读懂“你自己”,把所有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重构、重生,形成自己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智力、智慧。三、教育不是把你的价值观或他人的价值观强加于你的学生。许多时候,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或一个政党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根本,意图深深地影响学生,成为这一价值理念的继承者,弘扬者。正是对这种教育的膜拜,才会产生某一种政治信念的疯子,或许就是人类的灾难。作为教育者应该站位全人类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去启迪人性。当各种“快感”取代了“爱”,如身体的快感、坚持个人意志的快感、兴奋的快感、自我利益的快感、权利与地位的快感等各种形式的快感成为价值导向时,社会将充满虚伪,人与人之间关系将冷漠,商业活动充斥欺诈,民主、自由、公平等将缺失。此时,教育成为灾难。教育是爱,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用爱去关注他或她成为美好的,你的价值观一定是理解人类的整体存在,慈悲、友爱就是最大的智慧。让学生能“自由绽放”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悠闲——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于是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看这段话,虽然很不懂到底作者想让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但我有一点可以明白: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听从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和谐愉快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作者所指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这种悠闲看起来有点难懂,但细细评味作者也许就是让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随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需要,它不能被强迫的,而是满足内心世界的需要,所以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其实也强迫不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心态,爱上学习才是真道理。这些理解似乎不是作者真正的表述,但也是我的一点思考吧。

知识——积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

读这篇文章,一开始的一段我颇有感受:“知识不会通向智慧。我们积累了关于很多事情的大量知识,但是要按照学到的知识去明智地行动,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学院和大学传授有关行为、宇宙、科学和各种技术的知识,但是这些教育中心很少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优秀的人。”作者提到的“知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就是单纯的知识,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宇宙知识、等等,很多事物的知识;而智慧又需要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像知识只要接受就可以,它就是觉醒,就是思考,也许知识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限的,只有会思考,会觉悟的人才是智慧的,才会弃旧迎新,创造新的世界。新世界需要智慧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人,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培养一带有思想会思考的孩子,让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知识不能产生智慧,但智慧可以运用知识。

教师——教师与人类的绽放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思想里,认为离开学校的时候教育就停止了,不把整个人生当作一个持续的、永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过程来看待。作者面对这些,提出: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做些什么?教师是什么?仅仅传递知识就能成为教师吗?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本想教师不就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于自己的学生,让其也充满知识,从而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经后将碰到的问题。看来这样的思考太狭隘了。把书看下去,想理解作者对于教师的解释,他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尽管最不受尊重的,因为如果教师拥有深刻而真切的关怀,他就是在解除人们头脑的局限——不仅是他自己的头脑,还有学生的头脑。看起来似乎是想教师解放自己以及学生的思想。也许是他所在历史背景下所思考到的教育的意义。而在现在,在中国,我们也应该好好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只是传递知识吗?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培养,至少让他们懂得以后要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正面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看这本书,我是真的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也有些许收获,也许我该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教师,会与时俱进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叫我老师的孩子们。

字字珠玑我以前不理解但是现在我真的感觉到,在这本书中每一个句话真是说的很透彻,我甚至觉得这不光是有关教育的书籍,它完全诠释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态度,只不过是以学生和教师这两个角色来进行阐述。对我们人生也有指导作用。

沉浸在理想的象牙塔中,大师们的书籍不时地让我在迷茫困惑中产生点点清凉,让自己清醒的回味自己,真的曾经是多么认真地把自己的,或许是社会的,通过教育的形式去改造学生,强制学生接受,引导学生接受。其实,教育很简单,宽容学生存在的所有,让他自我感受或思考所事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智慧,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和社会的全部,不必把你的思想去强制学生。智慧就源于认识历程的每一平凡和精彩的瞬间。

这些信件中所表达的洞见,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家长、教育者、学习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它的茎、它的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你必须给它点时间,玩味它,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信,与它共处一段时间,消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已的东西。

我们在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时,就要边读边思,要做到像他说的那样悠闲,书中那些深奥的观点,让人似懂非懂,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