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山的世界钨都西华山

如题所述

西华山位于大余县城西北方向,距离约9公里,以其丰富的钨矿资源而闻名,被誉为“世界钨都”。大余的钨矿开采历史已达100多年。1882年,德国牧师邬礼亨在西华山发现了钨矿,并秘密将钨砂运往国外。1901年,大庾爆发了以陈大毛为首的反洋教群众运动,但这场斗争最终被镇压,陈大毛被害。1908年,清朝江西巡抚俞明震与德国牧师邬礼亨及德国驻华机构多次交涉,最终成功收回西华山山权。
解放前,钨矿开采技术落后,主要依靠工人抡大锤和点火爆破。建国后,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以钨矿为主体的有色冶金工业。西华山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成为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改革开放后,大余人民实现了总理的遗愿,完成了从矿石冶炼到钨丝生产的全系列多品种的技术改造。大余生产的黑钨精矿和白钨精矿分别获得国家银奖和国家金奖,年产5亿米的钨丝源源流向国际市场。
早在宋朝,西华山的观音岩、大水坑、正桥头、牛婆坑一带就有人开始采炼锡矿。清光绪末年,德国牧师邬利亨在西华山发现钨矿石,并开始掠夺矿石。光绪三十四年,大余籍学生将西华山矿石带到学堂化验,确认其为含有稀有金属钨的矿石。同年,俞明震命县府收回山权,揭开了“钨都”的光辉历史。
民采时期,西华山刚发现钨矿时,山上到处可见裸露地表的钨矿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军火工业急需钨制作军械,美、英、德等帝国主义纷纷指派代理人来到大余县,抢购钨砂。民国7年,山上民工达2万余人,钨砂产量大大增长。民国12年,广西军进驻大余后,山上民工纷纷回家躲避,西华山一度出现“冷山”。民国13年,广西军离开大余后,山上恢复正常。民国16年,山上开始出现由民工自由组合的生产团伙——“棚”。民国17年,江西省政府开始征收钨砂税,统一上缴钨砂税。民国20年,打眼放炮采矿的生产成本提高,钨砂价格上涨。民国22年,粤军余汉谋部对民工、工棚进行登记,并加以管理,结束了20多年完全自由开采历史,出现官方管理,私人开采的“官督民办”的经营方式。
官办时期,西华山的钨砂开始由大余县各家收砂公司收交江西省钨矿局,再由该局委托江西裕民银行代营运销。民国25年,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命粤军第一集团总部军垦处组织调查团,赴西华山调查钨砂的开采和专买情况。民国26年,西华山工程处成立,程宗扬任主任。民国27年,西华山矿场成立,徐铅荣任场长。民国28年,东西大巷掘进主巷163米,分巷162米,贯眼11米。民国30年,使用新式炸药,提高了爆破率,加快了井巷掘进速度,增加了钨砂产量。民国31年,撤销第十事务所,西华山民窿的钨砂收购和运销事宜,转由矿场负责办理。民国32年,又开拓主巷322.37米,分巷183.15米,贯眼80米,开拓了第5号、第6号探矿窿。民国33年上半年,日军侵入赣南,同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钨砂难于销售,砂价猛跌,西华山矿场奉命停止开采和收购钨砂,大部分员工分别遣散回家。民国35年,日军投降后,矿场才恢复生产。民国36年,矿场对全场员工进行了技术职称的评定和技工定级。民国37年,在西华山标高474米处建立了一座净砂场。矿场还开办了采选技工培训班,共培训技工1531名。这年,矿场对全场员工进行了技术职称的评定和技工定级。
1949年8月16日,大余县城解放,西华山工程处和西场被接管。接管后仍由徐凳荣任场长,李景钦任副场长。矿场有管理人员8人,工务员4人,助理工程师1人,废除了监工,同时着手筹划恢复生产,制定了以民窿生产为主,加快进行“自办工程”复工生产准备工作的方针。1950年,矿场对所有民窿进行了生产区域的划分,全山共划分为3个区,各区由矿场派1名民窿管理员负责管理。1951年,矿场对全山民窿进行了全面的整顿。经勘察,对不安全的废窿予以查封,停止采挖。同时对120多个安全好的窿硐先后进行了549次生产贷款,与580户民工签订了生产合同。这年全山工友生产窿硐157个,民工3053人,其中技工1371人,杂工856人,拣零砂工399人,女工246人,童工171人。固定在山上生产的民工2111人,半工半农的民工942人。全年共手工民工生产的毛砂1696吨,选洗后的精矿1299吨。同年“自办工程”整顿了劳动组织,每个公窿分若干个生产大班,其下分若干个生产小组,以及钳工工组、运钎组、修钎组等。此外,还配有一个拉风工和工房生产管理工。洗选场设桶洗组、槽洗组、破碎组、手选组、挑动组、压砂机管理组等。1952年,矿场对民窿开始实行租赁。这年,矿场共向民工收购毛砂1819吨,锡砂7.7吨,钼砂2.8吨,给183户窿硐生产贷款322次。“自办工程”开拓巷道337.2米,铺道300.85米。扩建准备收回民窿大余解放后,党和政府立即建立了民窿管理机构,并着手进行民窿调查,民工登记,签订生产合同,发展民窿生产,为扩建矿山奠定了基础。1953年又重点进行了民窿内部合伙合同和劳资合同的制订和执行。1953-1954年按区分段对民窿生产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全山有窿硐704个,其中废窿硐562个,占总窿硐数的79.8%;生产窿硐126个,占总窿硐数的17.9%;半生产窿硐16个,占总窿硐数的2.3%。1954年,西华山矿场正式成立了民窿接收委员会,由郭福平任主任,宋文、袁九章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政治工作组和总务组。1954年3月18日开始进行民窿收回工作。首先在矿山第三区和第一区一段进行试点,4月16日开始,19日结束,收回民工1365人;第二批8月4日,收回民工436人;第三批9月18日,收回民工776人。三批共收回民工2577人。从此,西华山全部民窿收回国家所有。
1956年,西钨设有生产技术监督科、专家工作科、基建财务科、施工技术科、竖井掘进队、砌璇队等基本建设机构,由主管基建的副矿长全面统一领导。整个建设工程除井巷工程(包括井巷掘进砌6旋.支架与坑内铁道敷设),系西华山钨矿自营外,其余土建与安装概由江西有色冶金建筑第二工程公司.机电安装公司和第九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等单位承包负责施工。1956年7月,根据技术设计书开始井巷工程施工,至1958年10月份完成了全部坑内运输系统工程。工程项目有215主平窿,431主平窿,1#辅助竖井,2#辅助竖井及全长1636米长的7个溜矿井,除此以外,还掘凿了各生产中段石门.通风井、调车场.坑内水泵房、区域变电所、消防器材库、工具库、凿岩机修理室、坑内炸药库及大量的探矿、采准坑道。1956年3月,进行土建工程施工。开始施工的是矿山自行设计的工人村。1957年12月后才陆续进行工业建设施工。1958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