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材料是什么?制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钢或其他材料能成为永磁体,就是因为它们经过恰当地处理、加工后,内部存在的不均匀性处于最佳状态,矫顽力最大。铁的晶体结构、内应力等不均匀性很小,矫顽力自然很小,使它磁化或去磁都不需要很强的磁场,因此,它就不能变成永磁体。

而作为导磁体和电磁铁的材料大都是软磁体。永磁体极性不会变化,而软磁体极性是随所加磁场极性而变的。他们都能吸引铁质物体,把这种性质叫磁性。

有些磁体具有脆性,在高温下可能会破裂。铝镍钴磁体的最高使用温度超过 540 °C(1,000 °F),钐钴磁体及铁氧体约为300 °C(570 °F),钕磁体及软性磁体约为140 °C(280 °F),不过实际数值仍会依材料的晶粒而不同。

扩展资料:

永磁体应用范围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电视机,扬声器,音响喇叭,收音机,皮包扣,数据线磁环,电脑硬盘,手机震动器等等。扬声器这类永磁体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运动的原理来发声。

喇叭上的永磁体则是利用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时,电流产生的磁场与之相作用,使得线圈和磁铁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带动喇叭上的纸盆发生振动,推动空气并传播这个振动,人耳从而听到声音。总之,永磁体在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不能观察到反铁磁性物质的任何自发磁化现象,因此其宏观特性是顺磁性的,M与H处于同一方向,磁化率为正值。温度很高时,极小;温度降低,逐渐增大。

在一定温度时, 达最大值。在极低温度下,由于相邻原子的自旋完全反向,其磁矩几乎完全抵消,故磁化率几乎接近于0。当温度上升时,使自旋反向的作用减弱、增加。当温度升至尼尔点以上时,热骚动的影响较大,此时反铁磁体与顺磁体有相同的磁化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磁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5

永磁体是用钢或者其他材料制造出来的。

钢或其他材料能成为永磁体,是因为它们经过恰当地处理、加工后,内部存在的不均匀性处于最佳状态,矫顽力最大。为使钢的内部不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要进行恰当的热处理或机械加工。碳钢从高温淬炼后,不均匀才迅速增长,才能成为永磁材料。


扩展资料:

能够长期保持其磁性的磁体称永久磁体。如天然的磁石(磁铁矿)和人造磁体(铝镍钴合金)等。磁体中除永久磁体外,也有需通电才有磁性的电磁体。永磁体也叫硬磁体,不易失磁,也不易被磁化。

通常把磁化和去磁都很容易的材料,称为“软”磁性材料。“软”磁性材料不能作永磁体,铁就属于这种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磁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7

钢或其他材料能成为永磁体,就是因为它们经过恰当地处理、加工后,内部存在的不均匀性处于最佳状态,矫顽力最大。铁的晶体结构、内应力等不均匀性很小,矫顽力自然很小,使它磁化或去磁都不需要很强的磁场,因此,它就不能变成永磁体。通常把磁化和去磁都很容易的材料,称为“软”磁性材料。“软”磁性材料不能作永磁体,铁就属于这种材料。

而作为导磁体和电磁铁的材料大都是软磁体。永磁体极性不会变化,而软磁体极性是随所加磁场极性而变的。他们都能吸引铁质物体,把这种性质叫磁性。

扩展资料

永磁铁可以是天然产物,又称天然磁石,也可以由人工制造(最强的磁铁是钕铁硼磁铁),即能永久性保持磁性的磁铁。

非永久性磁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会突然失去磁性,这是由于组成磁铁的众多“元磁体”之排列从有序到无序所引起的;失去磁性的磁铁放入到磁场中,当磁化强度达到某一数值,它又被磁化,“元磁体”之排列又从无序到有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磁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14

永磁体的制造工艺:

(1)烧结工艺 

烧结工艺是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产工艺,适用于烧结钕铁硼、永磁铁氧体、钐钴以及烧结铝镍钴等磁体的生产。其生产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2)铸造工艺 

铸造是指将固态金属溶化为液态倒入特定形状的铸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对于永磁体而言,铸造工艺主要用来生产铸造铝镍钴磁体。相比于烧结铝镍钴来说,铸造铝镍钴的磁性能较高,可以加工生产成不同的尺寸和形状,烧结铝镍钴的工艺简单,毛坯尺寸公差小,可加工性好。其生产流程简图如图2所示。

3)粘结工艺 

粘结工艺是将具有一定磁性能的永磁材料粉末与粘接剂和其他添加剂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然后采用压制、挤出和注射成型等方法制备复合永磁材料的一种生产工艺。与烧结和铸造永磁体相比,粘结永磁体的突出优点是:尺寸精度高,不变形,无需二次加工;形态自由度大,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造成各种形状的产品,如长条状、片状、管状、圆环状或其他复杂形状的产品;便于大批量自动化生产;且产品机械强度高。其缺点是磁性能低,使用温度不高。粘结工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是:磁粉的制备,耦联剂与粘接剂的的选择,粘结剂的添加量,成型的压力和取向磁场强度等。粘结钕铁硼所用磁粉的制造方法主要有熔体快淬法、HDDR法、机械合金化法和气体喷雾法。其中,目前比较流行的是HDDR法。粘结工艺的生产流程简图如图3所示。

(4)热压热变形工艺 

热压热变形工艺是另一种生产钕铁硼磁体的工艺。通过此工艺可生产出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钕铁硼磁体。此工艺生产的钕铁硼磁体磁性能高,径向最大磁能积可达240~360 kJ/m3。且具有高耐热性,使用温度可达180 ℃,磁环为纳米晶结构,密度高,采用环氧树脂电泳涂层,耐腐蚀性优良。热压各向异性辐射取向环状磁体主要应用于EPS电机、伺服电机、电动工具电机,以及各类直流电机。热压热变形工艺的流程简图如下:

永磁体是能够长期保持其磁性的磁体。如天然的磁石(磁铁矿)和人造磁钢(铁镍钴磁钢)等。永磁体也叫硬磁体,不易失磁,也不易被磁化。而作为导磁体和电磁铁的材料大都是软磁体。永磁体极性不会变化,而软磁体极性是随所加磁场极性而变的。他们都能吸引铁质物体,我们把这种性质叫磁性。

永磁体应用:

永磁体应用范围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电视机,扬声器,音响喇叭,收音机,皮包扣,数据线磁环,电脑硬盘,手机震动器等等。扬声器这类永磁体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运动的原理来发声。喇叭上的永磁体则是利用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时,电流产生的磁场与之相作用,使得线圈和磁铁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带动喇叭上的纸盆发生振动,推动空气并传播这个振动,人耳从而听到声音。总之,永磁体在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第4个回答  2013-10-23
含铁、钴、镍的合金。
如铁高级扬声器用的铷硼合金,马达用的钕钴硼合金,比较硬的钛铬镍合金…… 当它受到外界激烈震荡时,磁性会降低甚至消失 一: 磁性的来源: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的磁性来源于物质原子中的电子。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位于原子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好象太阳,而核外电子就仿佛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另外,电子除了绕着原子核公转以外,自己还有自转(叫做自旋),跟地球的情况差不多。一个原子就象一个小小的“太阳系”。另外,如果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量多,那么电子会分层,每一层有不同数量的电子。第一层为1s,第二层有两个亚层2s和2p,第三层有三个亚层3s、3p和3d,依此类推。如果不分层,这么多的电子混乱地绕原子核公转,是不是要撞到一起呢?

在原子中,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是一种带电粒子。电子的自转会使电子本身具有磁性,成为一个小小的磁铁,具有N极和S极。也就是说,电子就好象很多小小的磁铁绕原子核在旋转。这种情况实际上类似于电流产生磁场的情况。

既然电子的自转会使它成为小磁铁,那么原子乃至整个物体会不会就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一个磁铁了呢?当然不是。如果是的话,岂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磁性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物质(象铁、钴、镍等)才具有磁性呢?原来,电子的自转方向总共有上下两种。在一些数物质中,具有向上自转和向下自转的电子数目一样多,它们产生的磁极会互相抵消,整个原子,以至于整个物体对外没有磁性。而低于大多数自转方向不同的电子数目不同的情况来说,虽然这些电子所磁矩不能相互抵消,导致整个原子具有一定的总磁矩。但是这些原子磁矩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它们是混乱排列的,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强磁性。

只有少数物质(例如铁、钴、镍),它们的原子内部电子在不同自转方向上的数量不一样,这样,在自转相反的电子磁极互相抵消以后,还剩余一部分电子的磁矩没有被抵消,如右面下图所示。这样,整个原子具有总的磁矩。同时,由于一种被称为“交换作用”的机理,这些原子磁矩之间被整齐地排列起来,整个物体也就有了磁性。当剩余的电子数量不同时,物体显示的磁性强弱也不同。例如,铁的原子中没有被抵消的电子磁极数最多,原子的总剩余磁性最强。而镍原子中自转没有被抵消的电子数量很少,所有它的磁性比较弱。

二:磁化与磁感应 原来磁性很弱的物体,不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但是当他们接近磁铁后,在磁铁的作用下,增强了磁性,也可以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种使原来弱磁性的物体变为强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物体在磁体附近被磁化的现象,称为磁感应. 三: 磁性减弱的条件 如果磁体中的磁性分子排列无规律时,磁性会被减弱或全部抵消 ,于是磁铁的磁性减退或消失. 当磁铁到敲打或高温时,可使磁性分子排列杂乱无规律,因而丧失磁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