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人住宅,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今年全国多地气温持续超过40℃,炎炎夏日让人热得坐不住……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们是怎么避暑的呢?

1.凉枕
古人充分利用具有降温功效的材质制成凉枕,在睡眠时创造了一方小小天地。瓷枕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质,枕起来既凉爽又舒适,成为富裕家庭的避暑之选。玉石枕冷而不冰,凉而不寒,成为皇家避暑的钟爱之物。唐玄宗曾赏赐过一件夜明枕给虢国夫人,不但清凉,还有照明效果。
非富非贵的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凉枕——竹枕。竹枕和竹席结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如果在枕头中使用菊花、荞皮、蚕砂、茶叶、决明子等中药材做芯,还能增加安神的保健功效。2.冰鉴
冰鉴是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也是现代冰箱的雏形。它分内外两层,在夹层里塞满冰块,把食物和美酒放在内层,盖上盖子,就达到了保鲜的功效。若打开盖子,使冰块散发的冷气冒出,便可降低室内温度。
宋代以来,人们发现青铜铸造冰鉴的热传递太快,冰块不耐用,便改用实木来制作冰鉴。清代宫廷使用的冰鉴,内侧用锡箔贴壁,外侧用铜片包裹,放置的冰块整日不化,制冷效果极佳。
随着冰鉴的普及,在19世纪中叶的北京,一两吊铜钱就能买一个木质冰鉴。冰鉴成为全民都用得起的避暑之物。
3.窑洞
散发冷气可以达到避暑效果。陕北人几千年来居住的窑洞说明,隔绝热空气同样也能达到避暑效果。
选择土质比较坚硬的地方,这种厚而坚硬的“墙壁”很不容易传热,所以窑洞四壁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直接与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这种温度变化的延迟带来了冬暖夏凉的身体感官。
4.冷巷
在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下,遮阳与隔热基本失效。通风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不二选择,冷巷由此诞生。
冷巷狭窄,窄到仅容两到三人并排通过;冷巷幽深,太阳光基本不能直射冷巷地面。
当自然风吹过时,因为冷巷截面小,风在这里会加速,通过“伯努利效应” ,带走两旁建筑内的热空气,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没有自然风的时候,冷巷也因为受太阳辐射少,空气温度低,再加上存在垂直温差,可以和两旁建筑里的热空气形成对流,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
5.扇子
扇子既无复杂的避暑原理,又非高贵神奇的材质,硬是靠着使空气加快流动、促进汗液蒸发、体表降温的朴素规律,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持续进化。
芭蕉扇、蒲扇、羽毛扇,各种扇子层出不穷,成为无数男女老少消夏的良友。
随着扇子在全社会的广泛使用,扇子还冲出消夏避暑的小圈子,成为社会文化圈的“斜杠青年”。
帝王用帐扇彰显身份,达官贵人用团扇显示富贵,文人墨客用折扇装饰风雅,能工巧匠更是把扇子打造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这么多概念加身,使扇子在其他传统避暑手段逐渐消失的今天,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还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