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仡佬族

如题所述

仡佬族,作为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为“木地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他们源自古代白越的“俚”、“蜒”部落,魏晋时期被称为僚人,宋代《溪蛮丛笑》中首次记录为“仡佬”,到明朝正式定名为“僚”。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国衰落后,僚人广泛迁徙,与汉、苗等民族混居,经济生活显著发展。


仡佬族人口约43.7万,散布在贵州省西北部的多个县市,如遵义、安顺等地,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他们的居住地分散,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仡佬族主要使用汉藏语系的语言,尽管许多人通晓汉语、苗语和布依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因地区差异而异,山区以包谷为主食,平坝地区则以大米为主,辅以小麦和薯类。在婚俗方面,仡佬族保留了许多原始传统,如订婚时的“鸡卦酒”仪式,即杀鸡占卜吉凶。虽然不再严格按照古代的“神判”方法解读鸡骨纹路,但这一习俗象征着吉祥,被普遍称为“鸡卦酒”。订婚时,新郎会到女方家中敬酒,以示尊重,体现出母权制在婚姻中的影响。


仡佬族女性出嫁时有打掉上颚大齿的习俗,据说是为了避免伤害夫家,反映了古代对女性的某些观念。此外,婚俗中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等独特仪式。“把门枋”象征新娘对家的依恋,媒人需强行拉开;“追姑娘”和“哭嫁歌”则是对少女出嫁情感的表达;“打湿亲”则是新娘进门时用清水洒向迎亲者,象征驱邪祈福。


仡佬族的婚姻习俗中,父母包办和重彩礼的现象依然存在,但现代社会有所改变,新郎新娘在选定吉日后,由接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撑伞步行到婆家,不举行正式的拜堂仪式,而是直接引入洞房。嫁妆的赠送则在新娘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由娘家送到夫家,体现了仡佬族独特的婚嫁传统。




扩展资料

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