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传统文化有哪些

如题所述

1、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5。

2、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4、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福州十番

又称"十欢"、"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清乾隆初年,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

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其乐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

流行于福州、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荣、福鼎、宁德、古田以及南平等县市,还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南洋群岛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甲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梨园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评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福州十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2

福建青花瓷剪纸

“福建青花瓷剪纸”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民间剪纸工艺,利用中国主流瓷器“青花瓷”作为基调,以植物、动物作为施艺主题,经过民间精湛的修剪工艺细琢,制成的青花瓷剪纸具有生动立体、活灵活现的独特效果,以其他剪纸明显区别,福建青花瓷剪纸主要是由“青花瓷器”的形状进行剪修,对“瓷器”中的图案进行拟题,不同“瓷器”有不同的写意内容,通常以中国神异动物“龙”作为施画主题,其次为森林之王“虎”,表现出图中内容气势难挡、所向披靡,以及一些大自然森林植物来作为施艺主题,如松树、竹林等。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致力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不仅涵盖了民俗礼仪、岁时节日、衣食住行等资讯类栏目,还为用户提供了生肖配对、周公解梦等民俗类便民查询小工具,方便用户随时查询解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22
福州是第一批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坊七巷。其气势磅礴布局,精致绝伦的细节,尤其是其和谐内敛的儒家风范扑面而来,更是吸引了无数建筑名家的眼光。

如果说建筑只是表象,那么福州坊巷居住文化,更为出色的是它具有贵族的血统,福州历史上出了无数的达官贵人,几乎都出自三坊七巷。一座故居出多位名人,这在名人故居云集的福州三坊七巷并不少见。前不久,福州市对林觉民故居进行重修,然而到了要重新开放时,在故居挂什么牌时,却起了争议,因为这座房子既是林觉民故居,同时也是大文学家、素有“文坛祖母”之称的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冰心先生的故居,此外,林觉民同曾祖父的堂兄弟———林长民,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正是因为他的作用,原定在五九搞运动提早到五四举行,而他的女儿林徽因,不仅是我国最著名的建筑家之一,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保护了北京古建筑,最早发现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山西武台山佛光寺,同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牌浮雕的设计者之一,同时还是女诗人、女作家。他们也与这座房子有着不解之缘。

这里我们无意参与讨论林觉民故居究竟应该挂什么样的牌子,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里人文底蕴的深厚,而在三坊七巷这样的房子还有很多很多……套用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负责人李厚威先生向记者讲过的一句话,“没有福州人的参与,那么中国的近代史将要逊色得多。”据李先生统计,福州历史上出的进士的总人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而如今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两院院士,福州同样位居全国三甲,仅次于苏州、宁波,而福州的这些精英们大多出自三坊七巷。

于是,我们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就是要挖掘福州的地域居住文化。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外来多种文化冲击着我们,究竟什么样的居住文化才是福州最佳的,再度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开始积极地探索。可喜的是,在目前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的房产界,一股基于福州传统坊巷文化的庭院风格重新在市场上渐露锋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和谐,苏州园林建筑是一种精致,而福州庭院建筑则是一种大气,这种大气折射出的坊文化也许我们没有理由拒绝……

显然,坊文化是福州最有特色的地域居住文化,我们的系列报道也以此为开头。当我们深度挖掘坊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将挖掘福州其他的地域居住文化特色,包括亲教文化、“汤”文化、过埠文化等。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将邀请业内专家与我们一起,向读者系统解读福州地域居住文化。
第3个回答  2020-04-24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