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标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的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而学生也比以前活泼、大胆,敢提出老师的错误,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的中小学素质就是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无论是从小学数学目标来看,还是从社会对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去思考,目前的教学现状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让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教师方面
面对新时代教学的需求,当前小学教学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事实,成为课堂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的事实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是小学课堂教学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以下作用:要成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教室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而当今老师存在的问题有: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究交流少;操作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形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现象。
(二)学生方面
目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更的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听不到学生的发问 。课堂上的提问仍然是教师“独占鳌头”,学生充当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经调查显示:(1)有近70%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2)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比较严重,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3)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还要让学生学习得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5的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学习方法:⑴动手探索: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尽可能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⑵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独立概括5的组成;⑶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地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三)放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而得来。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 ?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生生互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酝酿,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五)注重实践,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可以布置一道课外实践性作业;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的数据,计算家里长方体柜子的体积。
(六)注重作业的创新性
应当减少重复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李村乡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4,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以下程序。
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识的含义。
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驰;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教师不轻言“不”字,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并寓教于乐,让学生开心地学习。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设计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游戏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