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副职,分管财务好还是分管人事好?

如题所述

如果事业单位规模较小,建议副职分管财务;如果事业单位规模较大,建议分管人事。

打个比方,县直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机构级别才股级,整个单位可能就十几人,除了一位正职、两位副职外,没有中层职务。分管人事的副职只是负责做事,包括干部档案管理、干部考核等等,不会涉及到干部晋升的相关事宜。同时,干部职工有事还会第一个找你,挺闹心的。

另外,分管人事的副职往往还要分管党建等,在如今这种情况下,工作压力不小。并且,单位人数这么少,正职领导对所有干部职工的信息了如指掌,根本无须副职协助分管。

与其做一个提线木偶,不如分管财务工作,掌握实惠,在单位的话语权更大一些。

而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个词语叫做“人财物”,人排在第一位,这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以地方为例,人事属于党委,财政属于政府,二者存在着天然的差距。掌握了人事权,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

大型的事业单位基本都会参照地方党政机关那一套,分管人事的副职地位隐隐会更高一些。

一方面,人事权是单位主要领导最核心的权力,分管人事工作的副职肯定是主要领导最信任的副职,这对日后工作开展、提拔晋升都会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分管人事工作的副职对单位上上下下的影响力会更大一些,人脉资源也会在工作中逐渐变得更广一些。例如,一所本科高校,教师队伍上千或几千人,日常工作中与人事部门打交道的机会非常多,分管人事的副职的话语权会很大。

再一方面,财务工作的风险性越来越高。现在各类审计、督查非常多,财务工作难免遇上违规的时候,此时,分管财务工作的副职就是第一责任人。

因此,选择分管人事工作会更好。

欢迎关注 @瑛杰小猪 ,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事业单位副职,分管财务好还是分管人事好?

事业单位一般也就一两个副职,业务工作肯定要分管,事业单位就是服务型机构,业务第一。因而无论分管哪一项,业务是主要分管工作内容。其次,副职分管财务是 财经 纪律规定,分管财务也是副职的事,如果是一个副职,那没得选,必须分管;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副职,一般是由排位第一的副职分管财务。人事和党务工作是统一的,一般来讲,都是由分管党务工作的副职,分管人事,因为人事问题首先要上党委或者党支部工作会议研究决定,由分管党务工作的副职分管人事,顺理成章。

不建议分管财务。现在分管财务的副职,只有责任,没有利益。即使是一级预算单位,由于有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所有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各个预算单位只相当于原来的出纳单位,收支自主权利相当小。工程项目不用说,都是按相应的流程管理,单位分管财务人员根本就是按章办事,没有什么自主性。大件采购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行政府采购,这个单位原来就叫政府采购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有国资委,几百块钱的东西折旧都要入账,管理非常细。审计部门对单位的经费、项目费用支出审计非常细,还在试行账务统一由省级电子系统管理,账务稍有不合理的地方,系统就会自行提醒,进行整改。这还只是上级监管,更不用说单位还有一把手,还有其他副职、骨干精英、老职工,平时的差旅报销更是不能拖延,哪个都得罪不起,分管财务的副职又能有多少自主性?只有责任,没有利益。

分管人事和分管党务是统一的。一般来讲,如果有两个副职,一个分管党务、人事,一个分管主要业务。分管党务人事工作的副职,一般都是年龄较大的。而分管主要业务的,都是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干劲十足,工作能力强。这些年对党务工作比较重视,各种阶段性、专项性活动接连不断,工作任务很重,责任也大,年龄大点的副职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分管党务还是比较适合的。至于人事,只是附带的,这主要是组织、公务员、人事三个机构的事,单位其实没有更多的自主权,即使有,也是一把手负责制。

副职分管什么工作不重要,建议年轻点的副职,以业务工作为主。分管财务、人事在过去貌似比较吃香,现在也就那样,反而是分管业务工作的副职,不仅领导看重,而且业务素质、综合协调能力、敬业精神等,下属员工也全看在眼里面,如果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反而是单位最吃香的,这也符合体制发展定律。年龄大点的副职,分管党务工作,利用自己的威信,抓好单位的作风建设,也有利于整体工作推进。千万不要在小恩小惠上面过多关注,否则容易出大问题。

财务和人事,是任何单位里面的关键部门。比如古代朝廷里面的“六部”,顺序一般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但是掌管人事和财政的吏部、户部主官,相比其他几个部的长官来说,级别排位以及话语权往往更重一些。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单位的财务和人事往往都是由“一把手”直接分管的,副职领导顶多只是协管而已,谈不上直接分管人事和财务。但是,像你这个问题中所说,假如你身为事业单位副职,在人事和财务这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分管领域的话,我建议你优先考虑人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从专业角度而言。

人事工作并不需要多么强的专业,你只需要对单位情况以及人员情况掌握,并且情商比较高,沟通协调能力比较强,那么你完全可以胜任。

但是财务工作就不一样了,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假如你并非财务专业出身,那么即便让你分管财务工作,也未必能管得好,而且搞不好还会被下属糊弄,导致出现财务管理漏洞和风险。

其次从个人发展而言。

人事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财务工作主要是和钱打交道。如果你分管财务工作,即便工作业绩很出色或者个人能力很强,但是以后要进一步提拔的话,可能发展门路会仅限于财务管理以及相关岗位。

但是人事工作就不一样了,分管人事工作可以让你对整个单位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员工都建立一定关系,甚至还方便同上级人事部门进行业务沟通,假如你工作出色的话,很容易被上级人事部门所看重,所以对于你个人发展也是一件好事情。

总之,财务和人事,两个都是关键岗位,分管任何一个部门都是“位高权重”,不过综合考虑的话,个人觉得分管人事工作可能更好一些。当然,也正因为这两个岗位都是关键岗位,所以不管你最终分管哪个部门,一定要注意廉洁自律,以免画地为牢。

个人建议选人事

为什建议选人事?理由有三点:

第一,人事权比较重要 。重要性前面已经说了,能够分管人事工作,可以比其他副职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更多地靠近主要领导,与主要领导处理好关系,实现互惠互利。

第二,人事工作相对财务工作更简单 。现在在单位分管财务工作是最麻烦的,一方面财务制度收紧,事前有审批,事中有审查,事后有审计,每一环都要按章办事,不能随便突破底线,否则即可能被问责,严重的说不定还要追究违法违纪行为,在当下严格的执纪环境下,管钱并不好管;另一方面单位主官把财务权交给你,一来是希望你帮他把关,二来也是希望在你的治下有些许方便,比如处理一些财务上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违规问题,可主官执意要做,作为分管的副职,你是干还是不干?干,必然承担风险,他日出了问题,你首当其冲就是背锅的,不干,得罪了领导,靠边站是迟早的事情。财务不好管,主要就体现在这些模棱两可的方面,不像以前那么随意。

相对来说,人事工作要简单得多。只要帮主要领导把好用人关,按照他的意图去做好方案,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基本上没什么事。干得好,领导赏俩枣,还能安排几个自己人,在其他副职和同事面前也有面儿。唯一的缺点是比较琐碎,人事工作一般都和绩效挂钩,分管人事工作必然要连带着把绩效工作管过来,相对比较麻烦,不过具体有人事科室的人去做,自己是分管领导不用动手,只要把好关就行,倒也谈不上累。

第三,分管人事工作有利于自己建立人脉圈 。作为人事工作的分管领导,经常需要参加由组织部门组织的一些会议、活动和培训,相当于半个组工干部,可以有机会和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接触,建立一定的交际。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说不定因此还可以获得意外的收获,为以后的晋升作铺垫。这是人事工作者的一大优势。

事业单位副职,笔者认为还是分管人事好,不妥之处请见谅。

首先,事业单位无论是财务还是人事,都是单位的重要部门。也是“权力”的核心部门,都是一把手“想管”又没法管的部门。

其次,财务部门涉及单位的运行状况,而且还涉及单位的经营管理。就是副职分管,一方面,花钱的事你副职能不向一把手请示。另一方面,财务部门管理风险大,俗话说得好,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责任,权力责任是对等的。

再次,人事部门虽说也是要害部门,但是人事管理有层级管理理论,一级管一级,对相关部门人事权,副职还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在权力允许范围内,进行管理。同时,相对风险也小些。

无论是分管财务,还是分管人事,都要服从组织安排,既然能工作在一起,就要珍惜这份机会和缘分,共同把单位经营好。

以上是个人观点,请大家关照。(网络图片)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对于权力没有太大的渴望,那么还是分管人事会更好一些!

小雷认识的一个领导,在单位就是分管后勤,单位的采购、报销都要经过他的手,权力确实不小,外头求着他的人也很多。

但是,经过了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后,单位的纪检组又开展自查自纠,这个领导都要被烦死了。

因为不管是哪一级的检查,钱绝对是重点关注对象,把往年的旧账全部翻出来,一本一本看。

政府单位不管再怎么规范,只要存在自主采购,多多少少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因此这个领导被叫去谈话,还要求写了各种的情况说明,甚至连他来之前,单位出现的采购问题都要他说明。

而分管人事的那位领导,因为单位的所有人事都是需要一把手点头的,所以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但是相应责任也没那么大。

单位所有的人事事项都是需要党组会研究通过的,所以不管是巡视还是巡察,都没什么人找他的麻烦,最多是单位人事调整的档案里缺失一些材料,补一下就好了!

所以,在目前的高压形势下,如果不想捞什么好处,那么分管人事会比财务更好!

都是厉害角色,干好了让人爱,干不好惹人嫌。

本人是工作多年的公务员,我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我国,事业单位数量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数量,占人们常说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数量的绝大部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总数约为3100万人,是公务员总数700万人的4.43倍。事业单位,一般由党政机关直接领导,从中央开始,到省、市、县甚至乡镇人民政府都有其下属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因此, 一个事业单位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恐怕才是第一个关键问题 。例如,北京大学是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恐怕有几万人吧,其下属的事业单位恐怕也有几十个到上百个;乡镇政府下属文化站也是事业单位,可能就几个工作人员而己;乡镇卫生院也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就几十个人。因此,笼统地说事业单位的副职分管什么工作,关键还在于该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的高低,工作人员数量的多少,这才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个教育部直管高校,校长、书记是副部级干部,手下随便几千人上万人,名震江湖。乡镇文化站4-5个人,有什么可分管的,大多数时间办公室门上一把锁,连人都找不见啊。

基层最常见的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多、工作量比较大、单位规模也比较大的,无非就是县级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和医院。更直白地说,工作人员就是教师和医生、护士而己。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数量倒是不少,但普遍人数不多,业务量不大,很多也就是样子货而己。前几天回家,无意间听到原来的一个乡镇中学,被撤销了高中建制,现在只剩下初中,全校80多个教师,学生却只有区区160多人,与当年盛况相比,恍如隔世。

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由上级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单位自身的权利一般是比较有限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那么, 事业单位副职,究竟是分管财务好还是分管人事好呢 ?个人看法:

首先,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做为副职,无论是分管财务,还是分管人事,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啊。一个单位重要的事项,无非就是人、财、物而己。应该说,做为副职,无论你分管哪一项,这两项核心权力涉及到的重大问题,都必须事先汇报、请示一把手,取得其同意,由其最终拍板和下决心;或者经过班子会议研究才能最终决定。只有一些事务性的、常规性的小事情才由分管领导直接决定。如果分管领导拿着鸡毛当令箭,独立性过强,或者不是太听话,那就离挪位置不远了。当然做为分管这两项核心事项的副职,肯定也是一把手放心的人。否则,一把手绝不会让其粘手核心事务的。

其次,分管财务比较琐碎,婆婆妈妈的,分管人事就相对简单一些 。任何单位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经费收支,分管财务工作自然就必须非常细心、非常细致,从经费来源到经费支出,再到经费运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还有不同业务部门的奖惩,非常具体,牵一发动全身,事关重大,也事关全局。因此, 分管财务显得既很有实权,弄不好又会怨声载道,吃力不讨好 。另外,分管财务工作还有从上级单位设法争取经费,应付财政、审计、上级行政部门检查的任务。分管人事工作,从狭义上说,只涉及到工作人员的调出、调入等人员控制事项。从广义上说,涉及到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岗位调整和重新编排, 总体上工作任务不重,涉及到的事项也不多,相对简单、清闲一些 。何况,涉及到工作人员进出、工作岗位调整等方面的事项,一般要经过单位班子成员会议研究决定。

最后,做为事业单位副职,无论分管什么工作,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认认真真地干好分管范围内的本职工作,千万要把握好分寸,别把手伸得太长 。或者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切忌目中无人,不尊重一把手;维护好单位利益。尊重班子其他成员,共同干好工作。切忌私心太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在共同工作努力中,展现自己良好的个人品行。毕竟,做官一时,做人一辈子啊。象题主这样,想弄明白究竟是分管财务好,还是分管人事好,叫人感觉透着一股浓浓的市侩气味,透着过于精明的算计味。坦率地说:这种想法是很要不得的。 精于算计的职场中人,貌似聪明绝顶,有时却难免在精心算计之中,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人啊,千万不要太聪明,更别把聪明用错了地方

人财物,三大宝。哪个单位,分管人事、财务、物资的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民间俗称都是肥缺。分管人事,安排就业,提拔调动,给别人办点事,就影响一辈子。财务,结算单位哪一个不敬着你,晚结算几天就吓死你。物资采购分配,那更是一块大肥肉。这些看法,虽然有些负面,但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看法。

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是,由着你挑吗?班子分工,往往是班子研究的,有的征求你意见,有的不征求你意见。比如,现在的安全工作,谁都不想分管,往往是一把手直接定,刚提拔的管生产的副职,一般就强制要求他管安全。人事和财务,也是有规律的,比如,党群副职分管人事,党务组织一体化了。财务部主任提拔起来做副总或者总会计师,就分管财务了。不是你挑的问题,还是有基本规律的。

二是,如果让你挑,估计你们单位也不大,大单位基本就按照以上的分工规律走了。小单位,班子人少,分工可以商量。总体来说,分管人事,人人都能胜任。分管财务,你多少要学习一些财务知识,否则你怎么带队伍?小心别人忽悠你。财务工作,专业性比较强,工作细腻,责任心大,所以,适合财务专业的人,或者工作严谨的人。分管人事,怎么特殊的要求。

三是,如果想轻松,还是分管人事比较好一点。因为在体制内,一把手管人事,这是天经地义的。副职分管人事,其实,权力并不大,都是一把手一支笔了。所以,分管人事相对比较轻松一些,一是不担责,二是专业性不强,人人都会做。分管财务呢,小单位也是一把手一支笔审批,一般来说,副职分管财务,一把手分管审计。总体来说,财务专业性强一些。但是在副职地位上,分管人事的副职,往往排名比较靠前,进步机会多。

不管是不是事业单位,都是分管人事要好于分管财务。

01,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太强。

说财务管理专业性强,并不是说人事管理就没有专业性。

这个专业性单纯的是从技术层面出发,从大的方面来说,做财务管理,要求分管者能够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及向经营管理者输出决策支持信息等,囊括了核算、运营管理及监督几大模块;从小的方面来说,你还要对票据知识,财务相关业务流程管理要十分熟悉,否则财务管理就会出乱子。

再说点实际的,作为一个财务管理者,还得善于运用财务知识、财政政策,还得能够“找钱”,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找来的钱,花在大家身上。

这对于财务的专业性要求都是很高的。

而分管人事就不一样了,人事管理的制度在体制内单位都是定死的,个人自由发挥的地方是非常少的,只要把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清楚,就可以了。毕竟人事提拔这一块,都是由组织决定,人事部门具体实施的。

02,人事部门的工作比较省心,但提拔却快。

人事部门的工作相对财务省心,是因为人事部门的一切相关人事管理,都是依据相应的法规、管理规定以及上级组织的决定。

财务部门则不一样,在执行管理规定同时,有这很大的裁量权——某笔支出能不能用、某项福利能不能发、某项报销能不能走,很依赖财务部门的决策。

说白了,人事部门也就是个执行单位而已,没有财务部门裁量权大。

可在干部提拔上,我们会发现,人事部门的人提拔的相对较快,财务部门就差一点。这是因为财务的专业性太强,导致了财务部门的人根本无人可代替。

03,财务部门“风险”大。

众所周知,每个单位的财务部门,都是风控的重点,都是审计的重点。

财务里面的坑很多,报账问题就一个。在体制内,有时候讲究的就是一个面子问题,在事业单位或者其他体制内单位,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有些帐,你不同意报,那就会得罪了领导或者同事;你同意报,就得承担审计的后果,两边不讨好。

如果你分管财务之后,又没有给职工谋到福利,职工一定会背地里骂你无能;如果在遇到一些人钻空子乱报账,你没有及时发现,审计出的问题又少不你了责任。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你在人事和财务之间有的选,我建议你选人事部门——人脉广,担子轻,风险还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