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和父母失去分享欲呢?
现在孩子和父母失去分享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小时候无话不说变成了现在的报喜不报忧。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理解
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宠成心肝宝贝,不管什么事都为我们考虑,当我们做好事时,会笑着夸奖我们;当我们犯错时,会细心地告诉我们该怎样做,并且安慰我们。
但是长大后父母好像不能接受我们犯错了,不管是生活中的小事、和朋友之间的矛盾、还是学习成绩下降等等,父母总认为是我们的错,并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就导致我们有事不想告诉他们,因为我们觉得告诉他们也没有意义。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分享了也没有小时候的喜悦,一件不好的事分享了也得不到理解,反而会被骂。
二、代沟
随时年龄的增长,我们遇到的人、事都变得更为复杂。
我们和父母有着不同的生活压力,他们的压力主要是生活和工作,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这样就导致我们的心没有在同一件事上便不能理解彼此所处的环境。
第一次遇见一件事的时候告诉父母,仿佛他们并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有时就随便说一句话一了了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分享欲。现在我们更倾向于向朋友分享。
三、我们自己也懂事了
小时候什么事都要跟爸爸妈妈分享,那时候还小没有想到那其实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没有想过那些分享没有意义,更没有想到过爸爸妈妈也很忙碌根本没时间理会这些小事。
长大后我们都明白了父母也承受着很多压力,我们尽可能的为他们减少压力,而不是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告诉他们,让他们烦心。
除此以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接触小社会,我们的烦恼也不是分享就可以解决,我们逐渐意识到烦恼只能内化,向人抱怨是徒劳的。于是我们选择将烦恼憋在心里,不告诉父母。
和父母失去分享欲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长大了,我们学会了自己承受,也学会了将悄悄话憋在心里,更懂得了如何去照顾父母,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忧。
但是我个人建议,我们应该和父母分享,只是可以虚假一点,好的事可以大胆地告诉他们,不开心的事就说一点点,并且表达自己能解决。
这样做的话既能让父母知道我们的现状,同时他们又不会过度担忧我们。
●本文结构
小时候的我们,跟父母那是无话不谈,在学校学习了一天之后,父母皆我们回家的路上,我们恨不得把自己一天在学校经历的事情都分享给父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跟父母失去了分享欲,跟父母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跟他们的沟通会越来越少呢?
●父母的打压式教育
以我自己为例,大家也可以试想这里有这几个场景: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你看天上有飞机!妈妈回到,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都坐不上飞机;孩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个楼好高啊!妈妈回到,那都是给有钱人住的,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都只能住平房;孩子还对妈妈说,妈妈你看那辆车的车门是向外翻开的!妈妈回到,光知道看,不好好学习,你一辈子也买不起……久而久之,到了最后孩子看到一件新鲜事物,想对父母分享的时候想起父母将常说的话,就又打消了这个想法。而父母又在想,这孩子最近怎么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了?试想这样的分享,孩子们还想着去分享吗?所以,孩子渐渐和父母失去了分享欲。在这里我要说,不要让孩子的每一次分享,都成为你催促学习的理由,这种打压式教育只会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变的更自卑更内向。
●科学有效3T原则
也不一定说每次在孩子分享之后都说跟学习相关的,但多数的还是答非所问且否定的言语,其实很多时候可以去引导了解,但不要轻易做出否定。所以父母们在跟孩子们讲话的时候还是需要学习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的,这个原则就是3T原则。
No.1 Tune in:共情关注
第一个T叫做tune in,就是共情关注,父母在跟孩子讲话的时候,要始终共情的关注他,比如很多父母会抱怨,说给你念绘本你怎么就是不听呢?当父母在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父母希望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个绘本上,父母怎么念孩子就怎么学。这不是共情关注,共情关注是父母们要把孩子地情绪感觉讲出来,要不断地帮助孩子解释这种感觉。
No.2 Talk more:充分交流
第二个T叫做talk more,就是充分交流,要多说,首先要跟孩子进行平行的谈判,将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孩子摆在一条直线上,其次开始语言的拓展,把自己想让他知道的东西循序渐进的说出来,让他了解。
No.3 Talk turns:轮流谈话
第三个T叫做take turns,就是轮流谈话,不要用封闭式的谈话去与孩子沟通,要让孩子知道一件事情之中的因果关系,让他联系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所以这三个T只要可以保持的好,控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孩子对自己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多,而不至于出现分享欲越来越少地现象。
●走进孩子的内心,是树洞是避风港。
分享欲本质是自我表达欲和自我认同感的融合,所以我们孩子们只要与家长们建立起认同的关系,那么分享欲就永远不会消失,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处理方法,希望各位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不要永远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做的是要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树洞,是风雨中的避风港!
小时候我们开心还是难过都会和爸爸妈妈分享,因为我们除了他们好像身边就没有其他人了,而且那时候还小,心里边藏不住事情。那为什么现在失去这种欲望了呢?
少年时光荏苒,我们也已经长大。我们并不会什么事情都会与父母分享,学生时代不敢和父母分享自己心仪的对象,怕他们说你不好好学习怕你早恋。不会去吐槽自己的老师与同学,他们会给你说老师吵你是为你好,与同学闹起了矛盾先从自身找一些问题。他们好像觉得错误都在于我们,而如果犯了错就要先从自身找问题。学生时代,自己喜欢的饭菜自己喜欢的玩具即使和他们讲了也不会有任何反应,无疑就是为了你好。另外,我们也开始青春期萌芽,开始叛逆,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不需要和父母说太多自己的生活,渐渐地,许多事,许多人,都不会去分享,全部放在了心里。而且每天面临各种考试与学习压力,我们也不会把一些事情放在脸上,我们每天早出晚归,父母也忙于工作不会陪伴我们太多时间,逐渐地我们距离也开始拉大,我们也不想去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步入社会人到一定岁数,我们会渐渐理解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我们开始工作,工作上的不如意,同事的勾心斗角,上司的谩骂,在外漂泊的心酸,很想给家里打一个电话,问问家中老爸老妈过的怎么样,也想给他们说自己累了,想回家。可是一旦给他们分享这些事情,不仅毫无作用,还会让他们担心,从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报喜不报忧。我们已经成年,不像少年时期渴望长大,觉得那时候为什么每和他们多分享一些事情。而且这个时候你已经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每次打电话,都会给你说好好奋斗,家里环境如何,你有时候想给他们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也被这种无形的压力瞬间冲散,索性不去说。等到他们开始催促你谈婚论嫁时,你也遇到了想去照顾一生的人,可也没法开口,本来是人生一大幸事,可奈于现实,车子,房子,他们年龄已经变老,和他们说了也没有用,倒不如自己扛着,自己也已经成长为家里的顶梁柱。所以,当初年少的无话不说,变成了无话可说。
人到暮年,身边的朋友、亲人越来越少。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秉昆说的一句话当爸了还有爸揍你,这不就是幸福吗?当我们到了暮年有了自己的后代,慢慢理解当初父母为什么对我们说的话,做的事,可是很多话都想去和自己父母说,可是只能对着墙上那黑白照片,无言以对,泪流满面。那时候,一定很后悔人生在世几万天,为什么不多陪伴父母一些时间,不和他们讲一些话呢。身边的亲人,朋友寥寥无几,自己孩子也不在身边,只能把这些想分享的事情,全部埋在心里,默默地和自己父母说。
总结: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我们这一生都在学习说话,在学校和同学高谈阔论去聊梦想,在社会和朋友同事聊一些生活琐碎,唯独,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与分享,他们也并不在乎你是否功成名达,只希望你开开心心。别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的可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和父母失去分享欲,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与父母失去分享欲,并不是不爱父母了,而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教育观和生活观消费观都截然不同,所以在生活上,我们是存在分歧的。一旦分享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创伤。
一般当代年轻人的分享欲是很强的,就比如说有的人,一天发布几条朋友圈,一天叨叨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就是屏蔽父母,就是只是会跟闺蜜、同学讲。为什么与父母的分享欲就是没有呢?
大概就是长大后,我们逐渐与父母疏远,与父母变得不话可谈,与父母的交往就是月初的那几天。不是父母变凶了,而是我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了,我们不再是那个乖乖女,不再是那个皮夹克了。我们与父母的争吵变得多了,懂得不满意就逃离了,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太多不契合。父母的时代与我们相距二十几年,怎么会不存在代沟呢,我们喜欢超前消费,可是父母习惯省吃俭用;我们向往去到更远的远方,可是父母觉得小县城最安逸;我们想进行其他资料的消费,父母觉得就是浪费钱财和精力。所以想要将自己喜欢的事跟父母分享之时,得到的是不理解,这就已经浇灭我们内心燃起的火焰。
其实,我们也知道当喜悦来临之时,就想要分享的就是我们最亲的人—父母,想要我们的喜悦与他们共享,可是他们的接受程度已经不再,他们支支吾吾的回答,就是我们的一道鸿沟,不管是喜悦还是悲伤,我们和父母的分享欲减少了。
其实,父母也想倾听我们的分享,可是实属无奈,我们的时代有太多的不同,渐渐地,话题就少了,当我们一起刷着抖音,哈哈哈大笑之时,父母只有含蓄的看着我们玩闹,我们的一句:你又不懂,跟你说没用。就这样击退了他们想要前进的心。其实,我们还是可以与父母分享生活的,可以加强我们的亲情。
分享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使快乐增大,它使悲伤减小。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和父母分享的欲望。从和父母的无话不谈,絮絮叨叨说一长串都不嫌烦,到现如今的沉默寡言。那我们为什么会失去和父母分享的欲望呢?
——前言
随着我们步入校园和社会,接触的事物变多。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甚至学会了父母都不会的知识。父母开始不理解我们的行为和穿着,觉得叛逆期的孩子真令人头疼。
在分享趣事时,父母总可以把任何事情引到学习和工作上面。仿佛除了学习和工作,我们的生活就不应该再有其他事情的出现。我们犯错,父母便开始不停地念叨:你看看,我就说你不应该这样子做……可当父母犯了错,却鲜少会道歉。很多父母的道歉方式总是在饭点喊一句吃饭了。“对不起”三个字被他们作为父母的身份狠狠扼制在喉咙里,不被说出来。
“我们是你父母,你应该听我们的”,“父母这么做也是为你好”……在父母眼里: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给我们报不感兴趣的课程,美曰其名:为你好,长大了你就知道了。久而久之,我们和父母的分享欲就慢慢消失了。
父母眼中的我们永远都是小孩子,可我们却想着脱离父母的庇护,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没有勇气与对方沟通。
《绿皮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改变观点需要很大的勇气”。可我们和父母之间是切不断的血缘关系,为什么我们不能勇敢地走出这一步,与父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