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平衡法有哪些原理?

如题所述

养分平衡法:它是目标产量配方法的其中一种。其基本原理是以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与土壤供养分量的差额作为施肥的依据,计算出所需施肥量。第一,目标产量的确定。按照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决定,一般是在当地前3年作物的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0%~15%。而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指作物生产100kg经济产量时,植株所吸收养分的数量。它可通过测定植物体的养分含量再乘以它的生物学产量得到。

第二,土壤供养分量的计算。土壤养分测定值是用化学方法测定的;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贫瘠的土壤,其养分测定值很低,因此,养分利用系数取>1的数值,而肥沃的土壤则相反,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则应取<1的数值;2.25是mg/kg换算成分kg/hm2的系数。

第三,当季肥料利用率的确定。肥料利用率因其种类、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等因素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一般情况下,氮肥的利用率,水田为20%~50%,旱田为40%~60%;磷肥的利用率在10%~25%之间;钾肥利用率则为50%~60%。各类有机肥质量往往差别很大,其中氮素当季利用率,厩肥一般在10%~30%;堆肥在10%~20%,而豆科绿肥在20%~30%之间。

在计算施肥量时,还应考虑前茬作物所施肥料的后效,通常认为无机氮肥后效很短,故忽略不计。磷肥的后效与肥料品种有很大关系,水溶性和弱酸溶性磷肥的后效一般可维持四季,其后效依次递减:当季后效为2/3;第二季的后效为1/3;第三季的后效则降为1/6;第四季作物收获后则无后效。钾肥的后效,一般认为第一季作物收获后,约有原来钾肥的1/2留在土壤中;第二季作物收获后,留约有1/4,第三季作物收获后则无后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