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需求概述

如题所述

根据经济学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刻、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或者劳务的各种数量”。商品需求量与价格相互影响,一般说,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而相应的减少或者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规律,称为需求规律。需求量随价格依赖关系称为需求函数。若以Qα表示需求,以P表示价格,以D表示需求函数,则有:

Qα=D(P)

“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讲的需求,也就是“经济中对物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或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的总和。”可以把总需求分为4个组成部分: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以及净出口需求(X-M)。如果用AD代表总需求,则有:

AD=C+I+G+(X-M)

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需求首先是一种愿望(也称需要),其次是一种支付能力,第三,它和相关的价格有关。

需要(这里讲的是经济需要)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对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有意识的、可能实现的愿望或欲望。经济需要的满足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需要表现为层次性和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的进程表明,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不断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需要具有可调控性和可诱导性。

需求与需要不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求表现为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能够为自己取得的东西提供等价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否则只能是一种欲望。当然有些需要,虽然没有通过支付货币也得到了满足,如农村居民自产自用的消费品、各种自己动手的家庭劳务等,但它没有经过市场,不能表现为市场需求。总之这里所说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对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表现为一种货币。

根据上述概念,地质工作的需求也分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或愿望,二是有为满足这种需要或愿望的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从消费这个角度来考察,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因为对那些需要地质成果的人来说,并不是用作最终消费的,而是用作生产最终产品的投入。这样的需求不仅受最终产品的制约,而且受它自身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的影响。这一点在矿产资源的需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由于地质工作需求是中间需求,它的用户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在个人需要方面并不太多。政府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管理职能的需要,如制订规划、制定发展战略对地质信息的需要,以及公益事业对地质工作需要。这后一种需要也具体体现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需要上。但企事业对地质工作的需要绝不只限于公益性事业需要的那些内容,它有自己生产经营特殊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的地质成果,在消费上只能自我独用,不能共享。这就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两种需求:一种是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另一种是商业性地质工作需求。

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是指这种地质工作产品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物品主要是由公共财政的支出加以提供的。公共物品的特点是:①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你消费我也可以消费,而且每增加一个消费单位,并不增加成本,比如马路上的路灯,谁都可以照明,但并不因为增加照明人数而增加照明成本。②在受益上具有非垄断性,你受益我也可以受益,而且我受益并不影响你受益,比如空气质量的改善,大家都是受益者,谁也垄断不了。③在生产上具有外部正效益性和某种程度的天然垄断性,比如天然气在城市中供应的越多,越能减少因燃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这就是它的外部正效益。公共物品的这三个特点,正是公益性地质工作所具备的。首先,大面积的基础性地质填图所提供的地质信息,谁都可以利用,而且一个单位的利用并不影响另一个单位的利用,也可以反复利用,使用上没有排他性;其次,地质灾害预警成果,也是相关的单位和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而且每一个人的受益,并不影响别人的受益,在受益上没有垄断性;第三,对矿山尾矿利用,提供公益性研究成果不仅有资源效益,国家增加权益,而且有良好的环境效益,避免因开矿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所有这些都说明,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公共物品的主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要体现在中央财政上,更要体现在地方财政上。

商业性地质工作需求,是指各行各业在自己的生产经营或工程建设中,需要的地质调查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公益性地质成果分享又无法满足,必须自己出资开展或购买地质成果。这种地质工作需求,用户广泛,通过分类,可以概括几大产业,如采掘业、水利工程、公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种需求,与其说是这些产业的需要,不如说是这些产业自身的组成部分。如采掘业,主要是采矿业,但由于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埋藏在地下,不经过寻找和勘查就无法开采,所以地质找矿本来就是矿产资源开采的一个阶段、一个生产流程,在生产作业上,可以把它同开矿分开;也可以把它同开矿结合在一起。当把它分开的时候,就产生地质勘查的独立产业;当把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矿业生产的一部分。前者表现为地质勘查的社会需求,后者表现为矿业生产内部对地质勘查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并没有严格的边界,一切取决于两个产业各自的利益追求。在这里地质矿产勘查成果,实际上是一种交易成本,当这个成本比矿山企业自己找矿所耗用的成本低廉时,它就会购买地质成果,而不自己出资去找,这就称为探采分离;当矿山企业自己找矿成本比购买的地质成果低廉时,它就会自己寻找,这就是探采结合。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商业性地质工作需求,包括这两方面。各种工程、环境、产业所需要的具有排他性的地质成果,基本上都是利用发包劳务的办法满足需要。因而都表现了一种社会需求。因为这样的地质成果,在生产上与它服务的产业的生产特点根本不同,从节省交易费用这个角度来说不可能自己进行,但由此也就决定了这种地质工作需求的预测就是对这些产业发展的预测。

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分类没有统一的规定,除了公益性的和商业性的两大分类外,在其各自的内部,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如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调局把它分为一项计划、五大工程,即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发展工程、地质调查信息服务工程;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类,大多数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命名,如环境地质工作、灾害地质工作与生态地质工作、工程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水文地质工作等。也有的以服务对象的产业命名,如农业地质工作、旅游地质工作、医疗地质工作等。还有的以服务的区域命名,如城市地质工作、极地地质工作、海洋地质工作等。但从地质工作本身的类别分是研究需求的重要方法,因为某一服务对象,它可能同时需要多种类别的地质工作。如城市地质工作,就需要多种类别的地质工作。地质工作需求具有强势性、时空性和相对性特征。所谓强势性特征,就是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为公共利益服务,代表这种利益的常常是政府,所以相对私利它具有强势性。所谓时空性特征,就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是不同的,不能将一个标准通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所谓相对性特征,就是在公益性地质成果受益当中,也有以私利为基本需求的,而在商业性地质成果受益当中,也有公益性的地质信息,关键是哪一部分多一些,哪一部分少一些。

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信息支撑。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化产业的形成,社会对他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当前,在以满足矿业对它的需要的同时,多种产业也都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水文工程地质几乎同矿产地质同时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地下水勘查,从而促进了水文地质填图、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和水源地质勘查方法的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研究、防治地质灾害成为有关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人类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对地球环境的巨大关注,导致海洋地质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地质工作之一。20世纪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适应城市、农业、环境、军事、旅游、休闲等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相应的地质工作领域逐步得到拓展,地质工作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展现出两个突出的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可持续发展。这实际上是各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两个“全球化”问题:一是基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贸易和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另一个是基于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全球化。两个层面的“全球化”,一个是着重人类当前发展,一个着重人类长远利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将执行发展与环保并重的发展战略。我国各类地质工作的结构和布局,应与这个总的发展战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相适应。发展首先包含的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包含对其他地质工作领域的需求。我国在今后20~50年,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以下四大板块:一是资源板块,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与非能源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需求;二是工程板块,满足巨大的工程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三是环境板块,满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进行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对地质工作的迫切需求;四是社会板块,满足社会进步、造福民生对地学知识和地学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在21世纪上半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上述四大板块构成的地质工作结构,将随之调整变化。

人类由无意识的利用地质知识到有意识的利用地质知识,从低水平的开展地质工作到高水平的开展地质工作,从地球表面的观测研究到深入地下、进入太空、探索海底,使地质工作的规模愈来愈大,技术愈来愈精,成效愈来愈高,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使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地质工作将面临更多、更新和更高的需求。地质工作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开展的一项永久性工作,任何轻视、削弱地质工作的倾向都是短视的、有害的。因此,需求是地质工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地质工作首先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各行业和地质生态环境对地质工作的要求,逐步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并举向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方向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