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巴金《寒夜》里的曾树生是否应该被苛责吗?

如题所述

整部小说的基调是压抑的,甚至是绝望的。书中反复描写的停电场景、暗淡的蜡烛光,阴暗、寒冷、荒凉的街市,黑洞似的过道、散发臭味的电石灯等,都无不给人一种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感觉。那是国民党统治下的1944年至1945年的重庆,汪文宣一家的生活也是那个时代里众多中国群众生活缩影的一部分。

小说的人物与故事情节都很简单,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都希望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这也一直是汪母看不起她的症结),汪母为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与树生之间婆媳关系不和,体弱多病的汪文宣夹在两个深爱的女人中间两头受气,最终家庭经济拮据又患上肺病的汪文宣死于抗战刚刚胜利的时候,而曾树生则在抗战期间跟随爱慕她的银行年轻经理去了兰州。

看完这部长篇小说,我并无意去谴责曾树生,虽然她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自己,但对她的怜悯于我而言,远多于谴责。她也曾是一个有理想、想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人。在生活的逼迫下,她靠着自己的姿色和交际应酬能力,在银行里做事。虽然是“花瓶”,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却担起了家庭的一大部分开支。她不仅供儿子去贵族学校读书,承担了昂贵的书费,家庭的日常开支、汪文宣治病的钱都是她拿出的。本来养家糊口应该是男人的事情,但她去担起了一个男人的职责。

但她的付出,除了得到懦弱的汪文宣的爱怜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它的肯定了。暂且不论小宣对她的疏离感,就汪母对她的恶劣态度,我也挺能理解并同情她内心深处的痛苦。汪母从来就没有把她当成真正的儿媳妇对待,两人吵架时,“你只是我儿子的姘头”是汪母屡次拿出来使用的杀伤性武器,且屡试不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