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尧舜禅让,为什么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如题所述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喷子的国际视野I
07月07日12:53
关注
《史记》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司马迁著作,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界的圣经,更是研究秦朝以及先秦历史首选史料。因为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宫,使得大量有关先秦以及秦朝的历史典籍付之一炬,相关史料匮乏。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而关于《竹书纪年》,大部分人应该比较陌生,甚至于都没有听说过。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春秋时期晋国以及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编撰,记载了三皇五帝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算得上是魏国国史。和《春秋》、《左传》等史书算得上是同时代作品,是珍贵的先秦史籍。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春秋》、《左传》等史书,成书稍晚的《竹书纪年》(公元前296年),还记载了一部分珍贵的战国历史。而相对于《史记》、《战国策》等史书,其成书时间又要更早,所以其研究价值很高。

但这样一部本该闻名史学界的史学巨著,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提及者甚少,甚至于少有被作为先秦历史研究的史料参考。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这未免有些说不过去!

首先,《竹书纪年》里面的内容,过于颠覆三观,和《史记》体系下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比如咱们尧舜禹禅让,在《史记》中乃是他们各自主动禅让传位,选贤举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由此传为一段历史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所谓的禅让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首领变更,都是血腥的政变。

其中舜是造反者,他发动政变,囚禁了首领尧,夺取他的首领之位,之后便将其流放,统治着整个部落联盟。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而夏地的首领禹则是反抗者,他的父亲他就是尧的亲信,舜夺取首领之后,鲧也遭到了清洗。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禹自然不会服从舜的统治,于是起兵征讨舜。最终禹成功击败了舜的军队,成为了新的部落首领。而失败的舜则是被流放到了南方的苍梧,最终死在了那里。

无独有偶,商朝的贤臣伊尹,其形象也遭到了颠覆,在《史记》中,伊尹是一个周公式的大贤臣,一心为国,忠心不二。他对于残暴的商王太甲,不离不弃。先是在其流放期间,代为治理国家。后又在太甲改过自新归来后将将权力还给他,尽心辅佐,传出一段君臣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里面,伊尹变成了一个篡权夺位的大权臣。他先是发动政变,将商王太甲流放,取而代之。而后来太甲从流放地逃了回来,同样发动政变,将权力夺了回来。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一个是忠臣匡扶国君;一个是佞臣篡位,国君忍辱负重,夺回宝座。两种不同的说法让世人大跌眼镜。

从《竹书纪年》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上古先贤,和后世这些争夺权力的帝王权臣们没什么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远比《史记》要更加符合人性。

权力争斗本就是古今中外历史的主旋律,诸如“禅让”之类的圣贤之举,一般人都做不出来。毕竟诸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历史名君,在权力面前,都免不了骨肉相残,手足之争。而在上古时代,没有所谓的礼法制度,没有所谓的道德约束,其生活方式更加趋近于原始人类。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权力争夺应该会更加的本能化,互相杀戮夺权的事情也应该会更多。然而,却出现了所谓“禅让”如此开明的观念,颇有些乌托邦的感觉,不切实际。

相比之下,《竹书纪年》的记载虽然荒诞不经,三观尽毁,但细想之下,却又合情合理。从这个角度而言,《竹书纪年》似乎要比《史记》更加真实。

但《史记》是正史,是官方统治者承认的史书,其记载历史必须要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尤其是在儒家的治国思想下,忠臣、禅让这样的先贤历史典例,有助于教导人们不去反抗,忠心为国,从而帮助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其有着所谓正统主流的支持。关于禅让制政变等等,因为不符合推崇仁德,教化社会的需要,做一些必要的修改,这是很可能的。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不管《竹书纪年》的内容是否真实合理,其只要违背了正统主流,就会受到打压和排斥。所以这么多年以来,《竹书纪年》都很难被历史学界所承认,其记载的内容也无法得到推广,咱们在教科书上见得到的历史,还是《史记》的内容。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去认为《竹书纪年》里面的记载就一定是真的,而《史记》的记载就是错误的。

因为先秦史籍文物匮乏,《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孤证。本着“孤证不举”的历史原则,我们无法依据《竹书纪年》的一家之言,就去推翻《史记》的内容。

而且,从篡改历史的角度而言,《竹书纪年》同样也有它的动机。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首先,《竹书纪年》是魏国史书,而魏国的来历咱们都是清楚的。其乃是原晋国卿族,瓜分晋国得来的,属于以下犯上,典型的得国不正。

我们可以认为,《竹书纪年》所记载的那些政变,是魏国史官为了证明魏国夺权的合法性,编撰而出。以所谓的历史先例告诉大家,政变其实很常见。

其次,《竹书纪年》的出土时间也很微妙。其乃是西晋初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国陵墓时偶然发现。而后消息传到了晋武帝司马炎耳朵里,得到了他的重视,派人收集整理,最终得到了《竹书纪年》十三篇。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众所周知,西晋这来路也不是很正,其乃是司马家篡夺曹魏的权力得来的,这个天下人皆知。那么,司马炎也同样有着和魏国统治者一样的动机,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正统性,去推广“政变”。

最后,《竹书纪年》现存本的真实性争议很大,在多年的不受待见过程中,《竹书纪年》损失很严重,原本竹简早就不见了。咱们现在看到的《竹书纪年》,乃是宋朝时期编撰的“今本”,其记载内容是否和当初的《竹书纪年》一致?这个有待考证。上面的很多毁三观的真相有可能出自后人之手。

所以,从学术角度而言,《竹书纪年》确实很不靠谱,研究价值不高。再加上其本就为儒家正统所排斥的历史观点,遭到雪藏也在情理之中。

老师不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

总之,关于《竹书纪年》的真实性,还得需要更多强有力的证据。这其实也印证了那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先,《竹书纪年》里面的内容,过于颠覆三观,和《史记》体系下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比如咱们尧舜禹禅让,在《史记》中乃是他们各自主动禅让传位,选贤举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由此传为一段历史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所谓的禅让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首领变更,都是血腥的政变。

其中舜是造反者,他发动政变,囚禁了首领尧,夺取他的首领之位,之后便将其流放,统治着整个部落联盟。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而夏地的首领禹则是反抗者,他的父亲他就是尧的亲信,舜夺取首领之后,鲧也遭到了清洗。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禹自然不会服从舜的统治,于是起兵征讨舜。最终禹成功击败了舜的军队,成为了新的部落首领。而失败的舜则是被流放到了南方的苍梧,最终死在了那里。

无独有偶,商朝的贤臣伊尹,其形象也遭到了颠覆,在《史记》中,伊尹是一个周公式的大贤臣,一心为国,忠心不二。他对于残暴的商王太甲,不离不弃。先是在其流放期间,代为治理国家。后又在太甲改过自新归来后将将权力还给他,尽心辅佐,传出一段君臣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里面,伊尹变成了一个篡权夺位的大权臣。他先是发动政变,将商王太甲流放,取而代之。而后来太甲从流放地逃了回来,同样发动政变,将权力夺了回来。
第2个回答  2020-11-18
订阅
《史记》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司马迁著作,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界的圣经,更是研究秦朝以及先秦历史首选史料。因为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宫,使得大量有关先秦以及秦朝的历史典籍付之一炬,相关史料匮乏。

而关于《竹书纪年》,大部分人应该比较陌生,甚至于都没有听说过。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春秋时期晋国以及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编撰,记载了三皇五帝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算得上是魏国国史。和《春秋》、《左传》等史书算得上是同时代作品,是珍贵的先秦史籍。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春秋》、《左传》等史书,成书稍晚的《竹书纪年》(公元前296年),还记载了一部分珍贵的战国历史。而相对于《史记》、《战国策》等史书,其成书时间又要更早,所以其研究价值很高。

但这样一部本该闻名史学界的史学巨著,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提及者甚少,甚至于少有被作为先秦历史研究的史料参考。

这未免有些说不过去!

首先,《竹书纪年》里面的内容,过于颠覆三观,和《史记》体系下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比如咱们尧舜禹禅让,在《史记》中乃是他们各自主动禅让传位,选贤举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由此传为一段历史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所谓的禅让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首领变更,都是血腥的政变。

其中舜是造反者,他发动政变,囚禁了首领尧,夺取他的首领之位,之后便将其流放,统治着整个部落联盟。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而夏地的首领禹则是反抗者,他的父亲他就是尧的亲信,舜夺取首领之后,鲧也遭到了清洗。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禹自然不会服从舜的统治,于是起兵征讨舜。最终禹成功击败了舜的军队,成为了新的部落首领。而失败的舜则是被流放到了南方的苍梧,最终死在了那里。

无独有偶,商朝的贤臣伊尹,其形象也遭到了颠覆,在《史记》中,伊尹是一个周公式的大贤臣,一心为国,忠心不二。他对于残暴的商王太甲,不离不弃。先是在其流放期间,代为治理国家。后又在太甲改过自新归来后将将权力还给他,尽心辅佐,传出一段君臣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里面,伊尹变成了一个篡权夺位的大权臣。他先是发动政变,将商王太甲流放,取而代之。而后来太甲从流放地逃了回来,同样发动政变,将权力夺了回来。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一个是忠臣匡扶国君;一个是佞臣篡位,国君忍辱负重,夺回宝座。两种不同的说法让世人大跌眼镜。

从《竹书纪年》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上古先贤,和后世这些争夺权力的帝王权臣们没什么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远比《史记》要更加符合人性。

权力争斗本就是古今中外历史的主旋律,诸如“禅让”之类的圣贤之举,一般人都做不出来。毕竟诸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历史名君,在权力面前,都免不了骨肉相残,手足之争。而在上古时代,没有所谓的礼法制度,没有所谓的道德约束,其生活方式更加趋近于原始人类。

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权力争夺应该会更加的本能化,互相杀戮夺权的事情也应该会更多。然而,却出现了所谓“禅让”如此开明的观念,颇有些乌托邦的感觉,不切实际。

相比之下,《竹书纪年》的记载虽然荒诞不经,三观尽毁,但细想之下,却又合情合理。从这个角度而言,《竹书纪年》似乎要比《史记》更加真实。

但《史记》是正史,是官方统治者承认的史书,其记载历史必须要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尤其是在儒家的治国思想下,忠臣、禅让这样的先贤历史典例,有助于教导人们不去反抗,忠心为国,从而帮助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其有着所谓正统主流的支持。关于禅让制政变等等,因为不符合推崇仁德,教化社会的需要,做一些必要的修改,这是很可能的。

不管《竹书纪年》的内容是否真实合理,其只要违背了正统主流,就会受到打压和排斥。所以这么多年以来,《竹书纪年》都很难被历史学界所承认,其记载的内容也无法得到推广,咱们在教科书上见得到的历史,还是《史记》的内容。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去认为《竹书纪年》里面的记载就一定是真的,而《史记》的记载就是错误的。

因为先秦史籍文物匮乏,《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孤证。本着“孤证不举”的历史原则,我们无法依据《竹书纪年》的一家之言,就去推翻《史记》的内容。

而且,从篡改历史的角度而言,《竹书纪年》同样也有它的动机。

首先,《竹书纪年》是魏国史书,而魏国的来历咱们都是清楚的。其乃是原晋国卿族,瓜分晋国得来的,属于以下犯上,典型的得国不正。

我们可以认为,《竹书纪年》所记载的那些政变,是魏国史官为了证明魏国夺权的合法性,编撰而出。以所谓的历史先例告诉大家,政变其实很常见。

其次,《竹书纪年》的出土时间也很微妙。其乃是西晋初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国陵墓时偶然发现。而后消息传到了晋武帝司马炎耳朵里,得到了他的重视,派人收集整理,最终得到了《竹书纪年》十三篇。

众所周知,西晋这地地国也不是很正,其乃是司马家篡夺曹魏的权力得来的,这个天下人皆知。那么,司马炎也同样有着和魏国统治者一样的动机,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正统性,去推广“政变”。

最后,《竹书纪年》现存本的真实性争议很大,在多年的不受待见过程中,《竹书纪年》损失很严重,原本竹简早就不见了。咱们现在看到的《竹书纪年》,乃是宋朝时期编撰的“今本”,其记载内容是否和当初的《竹书纪年》一致?这个有待考证。上面的很多毁三观的真相有可能出自后人之手。

所以,从学术角度而言,《竹书纪年》确实很不靠谱,研究价值不高。再加上其本就为儒家正统所排斥的历史观点,遭到雪藏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关于《竹书纪年》的真实性,还得需要更多强有力的证据。这其实也印证了那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第3个回答  2020-11-18
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禅让,之前都是从族群里面挑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继承,但是这对父子比较鸡贼,本来已经指定了候选人了,但是这个当爹的偷偷帮助自己的儿子发展势力与威望,等到要让位的时候之前被指定的候选人一点人气都没有,最后首领的位置还是让舜坐了。
相似回答